130:伏殺連戰(1 / 2)

直到這時,承元低垂好似困頓的眼簾才微微一掀,墨色瞳中掠過驚人心魂的炫亮,他從容地放下酒杯:“不打擾元帥看家書了,我先走一步。”

目送承元離開大帳,王少安自喃著“緊急家書”,飛快地揭開火漆,打開封蓋。信上的字是用蠟寫成的,單是外封就有好幾道,由一隻細竹筒密封,裏麵還有機關,如果不懂正確的解封方法,就會錯將隔層裏的石灰與水相兌,產生的熱足以將紙上用蠟寫出的字毀掉,成為廢信,這也是為防止信被人截道後機密泄漏,是王家人互傳密令的方式。

可見這封家書不簡單。

王少安將信就著油燈,信上的字就顯現了出來。這是王家老太爺的筆跡,見到信的第一眼,王少安就驚住了!

老爺子說,攝政王受連家蠱惑,已經在計劃著對付王家,要將王家鏟除,不管這一仗是勝是敗,隻要王少安回京立刻動手,老爺子再三命令王少安不得回京,繼續與晉南周旋,不然回京之日,就是王家覆滅之時!隻要王少安帶兵在外,攝政王就不敢對王家下手,這是唯一製約攝政王的方式了,若真到了山窮水盡……

那就聯合衛家與季家造反,清君側!

信上的內容並不多,卻字字如針,看得王少安身上冷汗直冒,握著紙的手克製不住地微顫。

孫野是王家家臣,見王少安臉上鮮少地露出驚懼顏色,便知道了事情的嚴重性,不等王少安命令退下,就悄然離開了大帳。

王少安對著油燈的火焰,將這封家書對火焚盡,火光後,他一雙迷茫的眼越來越來清晰、明亮。

正是黑夜最後的流連,東方地平線現出一條燦然金黃。

一間帳篷裏,朝廷信使一行六人正擠在一起熟睡,他們一路風塵,八百裏加急,到達目的地的時候早已累成了一堆癱子,現在呼嚕聲此起彼伏。

王少安站在帳外,用劍鞘挑開帳簾,見到了熟睡的那幾人,輕聲與身邊的親信孫野道:“不動聲色處理掉,能做到麼?”

大概是孫野猜到了那封家書的不凡,當下沒有任何遲疑,點頭應了一聲“可以”。

在王少安秘密處置信使的時候,承元已回到自己單獨的帳篷,側身躺在床上,深沉的眼眸漸漸暈開欣然的顏色,安心地,閉上眼睛。

他在京城忍辱負重,摸清了各家各族的關係與矛盾,以及每個人的脾性,隻為想出一個一舉數得的招數,他做攝政王的家臣,利用這個身份之便,遊走於各個關係之間,他鋪陳數月,如今終於迎來了收獲。

王少安以為他能再次掛帥,靠的是王家的枝繁葉茂,卻不知承元在當中使了多少力氣,就因為王少安曾在永豐鎮把屠村的將軍正法,曾下令截下追殺村民的士兵,這樣的人即使壞也壞不到哪去,由他帶兵,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屠城事件的發生。

而連戰和整個二路大軍,都是攝政王硬加的人手。

現在,應該到了他預定的那一步。明初以為他離間了晉宮皇子們,還促使安樂王屬地內亂,卻不知他最大的離間計,是設計讓王家疑心攝政王,讓王家在最得勢的今天,變成一柄會刺進攝政王咽喉的利劍。

攝政王不除,國無寧日。

殺了信使,抹平痕跡,王少安偽造一封禦令,從軍營裏找了幾個小兵換上信使的便裝去往連戰大營宣令,讓連戰代大盛國去和晉國方麵談判,商議他們投降的條件。

連戰早憋著一股勁要殺向大都,但一直被王少安壓製,這回攝政王親自下了禦令,正好可以趁機大開殺戒,當時就領下命令,點將出營。

如王少安所料,連戰帶上了那支他最引以為傲的騎兵,就是那隊騎兵,在進入晉國境內後對手無寸鐵的百姓進行了報複性屠殺。

而在此之前,王少安已向衛晉祥送信,讓他派兵在連戰必經之路上設伏……

王少安抹平信使來過軍營的痕跡,假裝沒有收到攝政王強攻的禦令,暗地裏做手腳,讓連戰去送死,這算是達成了衛晉祥投降的條件之一

——把連戰和他的那隊騎兵送給了衛晉祥。

等到滿足衛晉祥的全部條件,王少安不費自己一兵一卒拿到衛晉祥降書,再將消息傳向京城,那麼攝政王就再沒有理由強攻,若攝政王再刁難,他就隻有聽從爺爺的話,做最後一步打算了。

連戰去送死的這天,天上陰雲層層,午時左右飄起了毛毛雨,但這並不影響王少安蹴鞠的好心情。

他穿了一身簡單的功夫裝,頭係一條紅色人勝,在士兵叢中一個連過三人,直接把滕球叩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