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分享:以經驗與感悟完成情感交會(1 / 3)

宗慶後:去年我們銷售增長100多個億,利潤增長沒多少,稅也交了54個億。

文藝複興時期,英國哲學家培根說過:“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位朋友,你將得到兩份快樂;如果你把憂愁向一位朋友傾訴,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句平實中蘊含著深刻的名言,表達的便是分享的力量和作用。

當你將自己快樂的事拿出來與他人分享時,對方會感受到你發自肺腑的暢快與開心,進而或受到感染或替你高興而變得快樂起來,而你又會因為對方能與你同樂而變得更加快樂——快樂是可以傳染和放大的。“亞聖”孟子提倡“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台灣著名武俠家古龍曾在作品中也提到過:“快樂是件奇怪的東西,絕不因為你分給了別人而減少。有時你分給別人的越多,自己得到的也越多。”這些都是主張人要將自己的快樂拿出來與其他人分享,如此要比自己“偷著樂”強得多。

當你向別人傾訴憂愁時,也是一個分享情感的過程。人在很多時候並不怕憂愁本身,怕的是當自己有憂愁時卻沒有傾吐的對象。如果我們情緒狀態不佳時,能夠向值得信任的人訴說,心情肯定會變得明朗。這既是一個調節的過程,也是一種發泄的方式,正所謂“不吐不快”。有人可能會說,把自己的憂愁告訴別人,隻會為對方添堵,並不是分享。其實,人與人交流,不論內容屬性為快樂抑或憂愁,都是與經驗和感悟有關的表達,都是在傳遞心緒和塑造信任,本質上是對情感的分享。

馬克思說:“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人離不開群體社會的塑造,也離不開與其他人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所以懂得分享是我們在社交中必不可少的交流方式。隻要細想就會明白,眾人眼中的那些成功人士,都具備一個喜歡與他人分享經驗或感悟的共同優點。人們常說,很多東西都是通過語言“碰撞”得來的,這的確非常有道理。

2012年“兩會”結束後,我國著名飲料食品企業娃哈哈集團創始人宗慶後在接受騰訊財經頻道采訪時,談到了關於房價、出身、創業、管理、個人生活等多方麵的問題。宗慶後在與記者的互動中,向千萬網友分享了自己有關這些方麵的經驗與感悟,傾吐了內心的一些真實想法;人們也通過這位成功人士的分享,了解到了這位名揚四海的企業家對一些人人都會遇到的現實問題的認識和看法,進而提升了對宗慶後的親近度;同時,這番以分享為形式的神交,看上去隻是宗慶後與主持人在對話,可通過媒體傳播後,其實也使得宗慶後與無數陌生人完成了一次情感上的交會,而這正是分享的益處所在。我們摘要分析:

騰訊財經:……您提到目前的房地產行業幾乎已經停滯發展,而且也影響到了經濟發展,與此同時,一些有剛性需求的人還是買不了房子。這是不是可以理解為您認為目前房地產調控已經有些過緊,需要微調?

宗慶後:我認為房地產不是簡單地解決房價問題,而是一個很長時期的大問題。一方麵,年輕人就業以後成家立業要解決住房;第二,房地產現在也是我國的支柱產業,同時也是最大的內需。……我認為應該采取階梯式供房的辦法。剛剛大學畢業就業也好,農村勞動力轉移到城市就業也好,可以提供廉租房,而且廉租房應該是在平均收入的10%這個標準下才租得起。第二,工作幾年有一定實力後,也可以提供經濟適用房,這個價格要控製在兩夫妻20%的工資,用十五年時間還本還息能夠買這套房,而且應該是一次性解決90到100平方米。今後事業有成了,收入高了,可以去買商品房,那可以不去管他,他願意買多大的房子,願意什麼價格買房,都不用管……

騰訊財經:您的建議裏麵好像也提到說現在的一些限購應該有所放鬆。

宗慶後:我說的是現在存量房產怎麼解決,這樣壓著的話到時候銀行壞賬也多了,房地產也一直起不來,真正剛性需求的人還是買不起房。按照現在的房價,降一半還是買不起……現在很多房都閑置在那裏,再拚命去造廉租房,到最後可能房子還是多出來,造成浪費……

在這段對話中,宗慶後分享了他對如今人們最重視最關注的房地產行業發展的態度與看法,其中有很多符合老百姓想法的內容。正因為聽了宗慶後的分享,很多普通人才會知道,原來以宗慶後為代表的成功企業家或者“富豪”們與大家一樣,也非常關心房地產市場的發展,而並不像我們理解的那樣,財務完全自由的他們對住房問題沒有太多太深的思考。不同圈子的人之間要想有點兒稍微深入的認識或了解,主要靠的就是彼此間的分享與交流,宗慶後針對房地產的想法或者建議,從一定層麵上代表了大眾的呼聲,也或者說對大眾對房地產的零散感受有一定的梳理作用,分享出來後至少部分地與一部分老百姓達成共鳴。

騰訊財經:網絡上有資料說您祖父是張作霖手下的一個財政部長,您對祖父還有印象嗎?您的童年正好經曆新中國的變革時期,家庭也發生了變化,現在回憶起來,您的童年快樂嗎?

宗慶後:我對我祖父是沒有印象的,是聽我父親說說而已。我是1945年出生的,剛抗戰勝利,應該說我們是屬於毛澤東時代教育培養起來的一批人,也是共產黨培養教育起來的。我們小時候生活比較艱苦,家裏兄弟姐妹也多,靠我母親教書來負擔家庭生活,但那時候感覺也很幸福快樂,因為大家都差不多,都很窮苦。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