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累達成目標的成就感,就能獲得自我肯定。

反過來,如果總是經曆“沒做到”的事情,自然就會產生自我否定,認為“自己果然還是不行”“自己是做不到的”,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心結”。

回想起來,我的人生也在不斷經曆與心結的戰鬥。

我上小學的時候,就連班裏那些常被欺負的孩子也會聯合起來欺負我。那時的我可謂名副其實的“受氣包”。

到了初中,出於自己的意願,我開始正式練習踢足球。

不知是幸運還是不幸,我所在的初中是足球的傳統強校。

我起步太晚,與同隊其他人的差距過於明顯,對自己的否定日積月累,成了我的一個心結。因為這個心結,麵對那些足球技術出色的同學時,我就會畏首畏尾,甚至在日常生活中連話都說不好。

到了高中,我想解開這個心結,於是每天堅持在學校的社團活動結束又參加完所屬的俱樂部的訓練之後繼續進行自主練習,回到家時常常過了零點。這樣的生活當然很艱苦,但是當時,我堅信除了成為“努力家”,自己沒有別的路可走。

別人知道我每天都在刻苦訓練,都誇讚我:“他每天都堅持訓練,真厲害!”還有人說:“他真是個‘努力家’!”“努力家”,正是我想要追求的目標。

聽到自己被誇獎,我自然感覺不錯。

不知不覺中,我形成這樣一種認識:“隻要努力訓練,我就能得到他人的誇獎。”

隻是,這樣的訓練沒能收到成效。我仍然留在B隊,而且連替補名單都很少有機會進入。

也就是說,我用“過程中的滿足感”,掩蓋了自己足球踢得不好的事實;我以“自己正在努力”為借口,將自己的失敗淡化。

當時我認為,隻要自己堅持不懈地努力,就絕對能夠實現夢想。於是,高中畢業之後,我懷揣著成為職業足球運動員的夢想,遠赴西班牙和意大利尋找機會。皇天不負有心人,確實有俱樂部願意為我開價。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我發現自己和周圍的人的差距越來越明顯。我的心結不僅沒有解開,反而如同雪球一般越滾越大。

該如何解開自己的心結呢?

就在這時,我遇到了心理訓練師。

當然,一開始我是為了打開心結去找訓練師谘詢的。

然而,在嚐試解決自己的心理問題的同時,我發現,這個“心理學”領域才是我能夠滿懷自信地投入的事業。

那時我內心滿是解不開的心結,一直過著戰戰兢兢、看別人臉色的日子。但也正是因為這樣,我才練成了一套察言觀色的本事。

當我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我就直率地接受了自己的心結——“這也是我的一部分”。

心結確實惹人煩惱。

我的訓練方法之所以會執著於“成就感”,正是為了讓人獲得自我肯定,建立自信。

但是,這並不是說人們應該將“心結”當作完完全全的壞事,實際上它也可以成為促使人們奮發努力的動機。

心中懷有心結,在某種意義上是一種機遇。

有心結的自己,才是真實的自己。

孩子隻有鼓起勇氣麵對這個真實的自己,才能明白理想中的自己是什麼樣子,然後,就會為了克服這些困難,或是尋求與心結共存,進而采取行動。

即使懷有心結,孩子也並非必然一事無成。在心結的影響下拿出成果、取得成功,逐漸地培養自信,心結也就自然而然地消散了。

這正是我在本書中介紹的“OK線”心理訓練法的主要內容。

越是努力的孩子,他們的內心就越是糾結——“我必須要變強”,“我不能再軟弱下去了”,“我一定要鍛煉自己的心理素質”。

孩子如果總是盯著自己做不到的事情,那麼就會永遠與自信無緣。

想要培養自信,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將目光轉向自己能做到的那些事情。無論那是多麼微不足道的小事,孩子都應當學會從中體會成就感,也就是給自己充分的肯定。

如果本書能在父母向孩子提建議時提供參考,能幫助更多的孩子滿懷自信地投入自己喜歡的事情,作為本書的作者,我將感受到無上的榮幸。

而這,正是我一直以來追求的夢想。

非常感謝您一直讀到了最後。

森川陽太郎

2016年12月

為了保護個人隱私,本書介紹的案例包含適當的改編成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