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穆茶棚》:另一種味道的鬼故事
作者:說謊的老穆
有言在先:
八個月前,我還從來不看鬼故事;半年前,我還從來沒意識到自己會去寫鬼故事;現在,我居然會放棄之前和朋友策劃了很久的一個曆史題材的小說而正兒八經的開始在鬼話挖坑講鬼故事——生活真的很奇妙。
蹲在鬼話和其他論壇看過不少鬼故事,也買過熱銷的鬼故事。於是有了邯鄲學步比葫蘆畫瓢的想法,但是寫來寫去,朋友看完的反映基本是:沒看出啥恐怖的地方。於是我不得不正視自己的恐怖智商了,同樣的元素,同樣的原料,比如紙人,比如白蠟燭,比如陰森森的老宅,比如披頭散發穿著麻布衣服的女人,所有這些,在別人筆下組合起來能讓人心跳一百八,但在我筆下組合起來就是……至少能讓人維持正常心跳。當然,那幫嘴巴不饒人的家夥也承認,看到鬼故事時候總是會克製不住地想起我陰損的毒舌派嘴臉,於是更加感覺不出恐怖——為自己的RP雞凍的流個淚先。
言歸正傳,當我意識到自己無法駕馭傳統風格的鬼故事,無法渲染恐怖氣氛,更無法讓人勾起人的好奇心和恐懼感的時候,我決定嚐試一些其他的辦法,劍走偏鋒,也許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起碼不會比我逼著自己硬著頭皮去嚇人的更糟糕。於是有了這個《老穆茶棚》係列。之所以叫“老穆茶棚”,是想取“聊齋”的意▂
文爺瞟了瞟桌子上放著一張很老的戲碟——《梁祝》。文爺眯起眼,呷了口茶,指了指那張越劇碟問道:“你們愛聽這口兒?”
“我爸媽留下的,收拾東西給翻出來了。”表姐回答道。
文爺放下茶杯,不緊不慢地開始擺起來:“這越劇啊,最早叫紹興戲。最開始唱紹興戲的都是男人,後來慢慢演變到今天,反而成了女子的專長了。今天,我就給你們講個關於紹興戲的故事吧——”
紹興戲脫胎於浙江嵊縣一帶的“落地唱書”,清光緒年間開始演變為在農村草台演出的戲曲形式,曾稱小歌班、的篤班、紹興文戲等。藝人初始基本上是半農半藝的男性農民,故稱男班。到了後來,女戲子登台了,便男唱男,女唱女,各司其職,紹興戲也越唱越大了。紹興戲裏有很出名的一出戲,叫做——“跳吊”,現在已經失傳了。這出“跳吊”的戲文,講的是楊氏女子做童養媳遭虐至死,恰逢一名陽間的女子要自殺,女吊萬分欣喜的要去“討替代”,不想半路卻殺出個男吊要與她爭這具肉身。然後,兩人爭執一番,哭訴一番,廝打一番,最後殺出個憐香惜玉的靈官,趕走了恃強淩弱的男吊,為弱似蒲柳的女吊撐了個後台,鬼界的人,也講求個異性相吸——故事平淡無奇,離奇的是那“跳吊”的唱法。這不,在浙江紹南的烏桐鎮上,就來了這麼個會唱“跳吊”的紹興戲戲班子。
烏桐鎮最有錢的人家姓吳,這個唱“跳吊”的戲班子正是吳家從縣上請來的。吳家的男主人隻有四十開外,是十幾年前才搬來烏桐鎮的。來的時候帶來了一雙小兒女,但卻沒有妻室,聽說是生下女兒之後不久就病死了。吳老爺是個厚道人,但也是個能幹人。落戶烏桐鎮之後,十幾年的經營,到了現在,全鎮的米鋪都隻姓“吳”這一個姓了。兵荒馬亂的年月,坐擁全城的米鋪,也就等於坐擁了全城的經濟命脈。但吳老爺不像那些奸商,而是樂善好施,因此在烏桐鎮,甚至全鄉的口碑都很好。吳老爺的一雙兒女也爭氣,吳家少爺在南京念大學,吳家小姐也是省城的女子中學品學兼優的好學生,除了吳老爺一直沒有再娶妻室以外,這個家真的算是和美的讓人豔羨了。隻是,家大業大,順水順風的吳老爺、吳半城,為何一直不肯續娶呢?
對了,忘記說了,這個吳老爺,左手大拇指上常年帶著一枚黃銅指套。烏桐鎮的人私下裏都傳說,這個吳老爺左手沒有大拇指,好像是年輕時跑江湖做生意,被仇家剁去了的,是真是假,沒有人知道。
再說回“跳吊”這出戲吧,嚴格說來,這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