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不知道為什麼,每次網上看到有關抗戰老兵的報道,我都會 不知不覺中想起了太爺爺。一位從軍十年,參加了八年抗戰的老兵。想起他曾經給我說起的那段崢嶸歲月。想起他回憶講起的點點滴滴的抗戰往事。然後不知不覺中,淚水就已經溢滿眼眶。
太爺爺是一位打了八年抗戰的老兵。八年裏,他經曆了無數次的大戰血戰。身邊的同鄉和戰友,死了一批又一批。太爺爺每次卻都能死裏逃生。但戰爭年代,還活著的軍人並不比死了強多少。聽太爺爺講起抗戰,他說起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我們的命,就像是別在自己褲腰帶上的草繩,一繃緊就會斷的呀。“
從上海到安徽,然後到徐州,在然後武漢,在然後進入大別山。轉戰,江浙皖魯豫鄂等六省。征程萬裏,大小戰鬥又何止十次百次。見過了屍山血海,見多了家破人亡,妻亡子散。看見過野地裏,中國人的屍體,被野狗啃食,一具屍體,半邊白骨,半邊腐肉。親曆過戰場上,兄弟被炮彈轟碎,一個人,最後能找到的卻隻有幾塊肉沫……戰爭不僅是一個國家民族的災難。對於個人來說,又何嚐不是呢?國家和民族的靈魂精神在戰爭火中經常受考驗。個人也在這場戰爭中經受著一次浴火重生的洗禮。二千萬死難同胞,三百萬陣亡軍人,這個龐大的天文數字下又有多少個家庭在承受著無盡的傷痛呢?
太爺爺不是不想家,也不是不想回家。家中也有老母,也有妻兒。可戰不止,歸無期。隻有抗戰勝利,他們這些離鄉千裏,在外抗戰的廣西兵才有可能回到日思夜想的故鄉。
戰爭結束後,太爺爺終於回到了離開十年的故鄉。當高老太奶奶,見著太爺爺的時候,嚎啕大哭,而太爺爺也跪在自己母親麵前,有淚如傾。誰能說男兒有淚不輕彈,誰敢說軍人流血不流淚?
晚年的太爺爺,難得的享受著安靜平和的晚年生活。但軍人的氣質仍然末變。說一不二,他講話你不能插嘴。脾氣上來的時候,八十歲的老人,還是會動手打人。而做為他的孫兒們,我們最喜歡的事情,就是請他給我們講當年的故事。每當晚飯後,院子前的葡萄架下,或者冬天裏暖暖的火爐邊。太爺爺都會給我們講起他當年的故事。這給我們當年缺少電視和娛樂的童年生活帶來了一大趣事。有哄笑聲,有罵聲,有哭聲。有我們不解疑問,有太爺爺無奈的歎息,和大人們含淚的目光。有時,我們剛聽得入迷,太爺爺卻突然轉身離開,回了自己的房間。而納悶的我們,根本就沒發覺太爺爺的眼中早已經含滿淚水。故事又勾起了他的傷心回憶。
臨終前,太爺爺早已經昏迷。彌留之際,太爺爺喃喃的用著各種方言念叨著各種地名和說著我們不知道的人和事。太爺爺也許在彌留之際,又回到了戰場。黃泉路上,太爺爺並不會感到孤獨吧!因為已經有先去的弟兄們在等著你了,他們一定是在列著隊等著你,在見到你之後一定是稹怒地衝你來兩拳,埋怨地說;“老李,你們怎麼才來呀,兄弟們都在這等你幾十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