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順利開戶(1 / 2)

股市道場

第一章:順利開戶

畢業於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獲得大專學曆的教師左玉良,從剛開始畢業到辛苦做了五年中學老師後,在忙碌了日常的各項生活開支後,口袋裏終於有了屬於自己的第一筆積蓄-----親愛的三千元人民幣。

也就是這三千元積蓄,掀開了他開始征戰股市的人生道場。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對於剛剛開始改革開放的中國,講起股票還是個新鮮事,而講起炒股票,大部分人還是很陌生的。開始入門股市的左玉良也是個偶然的機會,才接觸了有關股市的一些情況。而引導左玉良入門股市的導師,就是和他每天坐在一個辦公室的尚師徒老師。

關於尚老師給左玉良的印象,他就是個標準的學校裏的沈萬三。尚老師每每和阿良坐在辦公室裏,聊起的都是有關如何賺錢的事情。

在尚老師看來:“錢少了叫錢,隻能解決溫飽問題;錢多了那就叫資本,可以解決發展問題。所以,年輕時要學會積累;年長時要學會運作”。

尚老師平時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

年輕時的尚老師家裏也不富裕,好不容易考了個工農兵大學,畢業後就一直在學校裏當老師。然而同樣是當老師,尚老師卻是同類老師中最為富裕的一位。這無不與他靈活的賺錢頭腦有關。

“光靠自己這點微薄的工資,早就餓死了!哪裏還能發家啊!”這是尚老師常常和阿良說的一句口頭禪。

尚老師一講到這句話,左玉良就要詢問老尚發家的緣由。在左玉良看來,做老師的人要發家,不是一般的難。即使有幾個錢,也都是靠省吃儉用節約出來的。

而尚老師擺在左玉良麵前的成就,一個是他新蓋的二層樓住房,一個是他在街上買的三間店麵房,還有就是他每天都在折騰的股票。要知道,這每一件事情,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江南的這個小鎮上來說,都是成功人士的表現啊!所以,左玉良很佩服尚老師的眼光和聚財能力。

尚老師每次和阿良說起他的發家史,最常講的就是他的老婆。說他的發家,全靠找了個好老婆。是他的老婆和他一道積聚了他們發家的原始資本。

尚老師的老婆是當地水泥廠的一個發貨員,在當時大搞建設的時代,水泥是個稀缺而且很緊俏的商品,隻要能夠搞到拿貨的條子,那就預示著出廠價和市場價買賣水泥可以從中賺錢。而尚老師的老婆就有能力拿到廠裏水泥發貨的單子,自然而然,許多需要水泥的用戶,成為了尚老師老婆賺取財富的黃金門路。

這就是標準的“靠山吃山”啊!阿良每次聽到尚老師這樣講,都為尚老師能夠娶到這樣會賺錢的老婆羨慕的了不得。

可是,對於左玉良來說,尚老師有老婆可以依靠,而他眼下卻是個單身漢,可憐的是連個老婆的影子都還沒有看見。那就隻能仿效尚老師的另外一門發家絕學了。就是學習他近乎摳門的節儉,要省下每一分可以省的錢。當然,在尚老師看來,省錢和節約不是為了達到摳門的目的,而是要為了將來集聚一些資本。因為,在尚老師的觀點裏,他認為錢少了隻是錢,錢多了就變成資本了。換句話說,錢多了就可以投資生錢了。這是左玉良從尚老師那裏學到的一項如何聚財的本領。

於是,在尚老師的影響和帶領下,左玉良也開始了他生活道路上的資本積聚故事。

一個是靠節約存錢,一個是靠運作賺錢。

上世紀九十年代的教師,工資是可憐的,除去了自己的日常開支和孝敬父母的開支以外,左玉良三百多塊錢的工資也就餘不下多少了,所以,盡管尚老師一再動員他去開個股票賬戶,左玉良都以沒有餘錢來推脫,實際情況是他確實也沒錢,而且他對股票也是一知半解。但就是從那時起,左玉良心裏就留心了有關股票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