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一次正式拋開懸疑寫下的輕處女作,文筆不好還請見諒。

1

一抹嵐煙籠住了疏星殘月。

而在東京最大的天文觀測站的某一個不起眼的角落,跳動著密密麻麻數字的儀器仍能透過層層雲霧,拂過點點星辰,穿過茫茫銀河。

幾個眼眸深邃的物理學家正踱步在這外人毫不知悉的小房間裏。他們等候著最後一位天文學家,也等候著一個“偉大”的時刻。

這一刻,將會在十分鍾後正式拉開帷幕。

俯仰之間,宇宙已經誕生百億多年了,是一個鮮活的生命。然而,它還特別,特別的年輕,年輕到隻能說是一個剛形成的細胞。星係龐大,也隻是一個個小分子;星辰氤氳,也隻不過是一個個量子罷了。

然而,就在短短的十分鍾過後,宇宙將會迎來第一個重要的時期——宇宙有絲分裂。

有絲分裂,是真核細胞分裂產生體細胞的過程。宇宙有絲分裂則與其大同小異。首先,宇宙進行完整的自我複製,即複製出另一個一模一樣的宇宙。然後,它倆會鑲嵌在一起,就像是生物學中的“姐妹染色單體”。等到“有絲分裂”的後期,作為“著絲點”的黑洞將會分裂,巨大的斥力會讓這兩個宇宙徹底分開而形成平行宇宙。

至於為什麼是“有絲分裂”而不是“無絲分裂”,這幾個物理學家也不知道。現在他們也隻能分析到這樣的程度了。再者,能領先全世界知道宇宙有絲分裂的人也就僅僅他們幾個。

類比細胞的有絲分裂,宇宙將會進入宇宙有絲分裂的間期。根據這幾個物理學家的精確計算,宇宙有絲分裂是沒有“間S1期”的,所以會直接進入長達一億年的宇宙複製階段。

不過,宇宙的複製要怎麼觀測呢?身處宇宙的內部,隻能觀察內部的變化,好比“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

還是類比細胞有絲分裂。在DNA複製的時候,有概率發生基因突變。基因突變是指由DNA分子中發生堿基對的增添、缺失或替換而引起的基因結構的改變,它可能發生在細胞發育的任何時期,但常見於細胞分裂期。宇宙也會發生“基因突變”,這裏的堿基就是指一個個星球甚至是星係了。宇宙在間期複製階段將會大概率地發生突變。比如,宇宙突變如果發生在太陽係,運氣差的話,太陽係可能就突變成一縷星霧消散在這銀河中了;運氣好的話,可能會突變出一個一模一樣的地球在同樣的軌道上繞太陽公轉,這樣人類就有兩個地球了。宇宙突變和基因突變一樣,具有隨機性和不定向性。無論是兩個彼此毫無關聯的星球因為突變而交換了位置,還是地球因為突變變成了方形,隻要你能想到什麼,什麼樣的突變就可能發生,發生在任何一個宇宙內部的物體上。當然,它也具有低頻性和多害少利性,發生在銀河係的概率特別小,小到幾乎趨近於零,若發生了,則很大幾率不會是什麼好事。

無論如何,是福還是禍,是禍躲不過。這幾個物理學家樂觀地等候著,等候著宇宙的命運。倒計時跳動著、流動著、閃爍著、牽動著所有人的魂,所有人都緊盯著大屏幕上密密麻麻的小點。這些點代表著一個個星係,若發生了宇宙突變,某個星係也許就會發生變化,從而小點就會發生變化。

突然,敲門聲猶如鬧鍾一樣把沉浸在美好憧憬裏的物理學家們敲醒了。

“咚,咚,咚。”很明顯,是最後一位科學家到了。

他是一位隻研究宇宙規律的天文學家。開門進入房間後,他似乎並沒有被那一串數字吸引,而是被桌上那一本大學時期的物理課本吸引了。他對即將到來的時刻視而不見,而是若無其事地坐在沙發上翻動著課本。

天文學也屬於物理層麵的。對於他這樣一個年且六十的老天文學家,這本物理書簡直是既熟悉又陌生,令他長谘嗟。在他年輕的時候,通過大量的觀測數據,愛因斯坦的理論一個個被他證實。由此他聞名世界,成為了物理學術的權威。他以前也研究過一段時期的生物學,並成為了基因測序領域的中流砥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