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戰與和(3 / 3)

“愛卿的意思是要增兵才能解決屢屢被襲擾的問題?”皇上覺得梁忠說的有理有據,眉頭慢慢舒展開來。

“增兵。。。微臣認為增兵也不可,玉溪城本來就是孤城,軍需給養都要從甘州府運送,一百多裏的距離損耗很大,怕有得不償失之嫌。”梁忠是行營書案出身,多年前從軍一直隨在衛王左右參議軍務,對軍事理論和戰略布局都有一定基礎,所以回答起來既邏輯清晰,軍事見解也能直呈利弊。

“那愛卿以為要如何應對南疆騷亂?”洛奕竹已經平靜下來,問話的口吻非常平淡。

“微臣以為應以和為貴”

寂靜無聲的大殿中,連彼此的呼吸聲都聽得清清楚楚。

殿上眾臣都在等著看皇上的反應,前麵的唐清流主戰,雖然沒被批駁,卻也算是碰了一鼻子灰。

現在梁忠主和,也不知道對沒對上聖意。皇上半天沒有說話,似在思考,神情平淡,不知內心所想。

“陛下,微臣也認為應以和為貴。”戶部尚書楊桐和片刻後出列附議到。

“臣附議”

“臣也附議”

“。。。”

隨著兩大尚書的出列主和,加上先前唐清流的主戰被駁,殿上主和派和部分牆頭草紛紛出列表明立場。

“父皇,兒臣以為南嶽蠻人敢年年襲擾,正是因為我們一直對他們的行為采取姑息養奸,放任自流的做法。每每隻知道派使譴責、調停休戰。從未給與武力威脅或直接打擊。他們每年都可以從我大楚的土地上搶奪人口,糧食,礦藏。卻幾乎不用付出一絲一毫的代價。經年累月已讓他們有恃無恐,目中早已無我大楚,無我大楚皇帝。如果繼續如此隻會助長蠻人之氣焰,而寒了我大楚百姓之忠心啊。”太子畢竟年輕氣盛,無所畏懼,對敢於藐視國家,藐視皇權的敵國行為根本無法容忍。

太子在眾大臣亂糟糟的附和聲中,昂然出列,慷慨陳詞,所言內容雖然激進,卻也是有理有據,言之鑿鑿。

大殿之上變得鴉雀無聲,不過僅僅隻是一瞬,武將序列裏突然多人出列半跪於地,同時吼道。

“微臣請戰,願為陛下分憂。”

平西侯餘耀返身一看,出列的都是近幾年才出頭的將校,眼中露出不屑一顧的表情。

不過武將的氣勢遠勝於文官,數人出列,身披鎧甲,腳步沉重,整齊劃一。

連禦座之上的洛奕竹都為之動容,頃刻自己的思緒好似又回到了19年前那些馳騁沙場,金戈鐵馬的日子。

洛奕竹楞了半晌,旋即略有深意的看了會兒太子洛奕宏,接著把目光轉到了排在武將序列首位的衛王賈河山,賈河山靜立於禦階之下,臉上沒有絲毫的表情。

“衛王,你認為是該和還是該戰啊?”

三王之中,以衛王賈河山跟隨皇上洛奕竹時間最長,能力也最強,可謂文武雙全,有勇有謀。當年在剿滅武林門派時就頗有大將之風,後來因前朝夏侯氏失德,君逼臣反,衛王賈河山也是最先支持洛奕竹的大將。

不過當年分封三王的時候,洛奕竹已經用杯酒釋兵權的方式削了三王的兵權,所以三王除了初一十五大朝時出來亮個相,已很少直接參與朝廷大事,但是因門生故吏眾多,對朝局的影響力依舊深遠。

特別是衛王從軍近40年,在整個軍隊係統的威望和人脈那都是無人可以比擬的,再加上其本身的軍政能力,洛奕竹才開口詢問。

平日早朝賈河山基本都是默不作聲,今日如果不是南疆襲擾遠勝往年估計衛王還會如花瓶擺設般泯滅於朝堂之上。他沒有想到,皇上洛奕竹今天會詢問自己的意見,所以雖心中早有計議卻還是停頓了片刻才鄭重其事的回答。

“臣也以為應以和為貴”話音剛落,就傳來皇城鍾樓裏午時的鍾聲,悠揚綿長,如潮汐般層層疊疊、起起伏伏。

“陛下”首領太監劉安聽到鍾響後,小聲的提醒洛奕竹。

洛奕竹表情似有不願,不過很快亦釋然,遂起身示意退朝,走向禦座後的偏殿時,他低聲的對劉安說道。

“宣衛王養心殿西閣用膳,午朝設東閣。”

劉安接旨後一邊喊著退朝,一邊囑咐著小太監去請內閣大臣參加未時(下午一點)的午朝。

滿朝文武再次三呼萬歲,緩緩退出大殿,殿外陰沉的天氣使整座皇城都顯得格外壓抑一如百官此刻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