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範村 範秀承(1 / 2)

在慕正老先生葬禮舉辦完之後,我並未匆匆離開,而是客居在範村長達一周,目的想收集更多有關他的故事,為他寫一部個人傳記。

白天,我以一種旅客的心態在範村四處閑逛溜達,夜晚,則在慕正侄孫、村主任範大君家留宿。

茶餘飯後,我或登上村後的高山,於陰雨中看山林秀色,人間仙境,或走上田園的田埂上,於明陽中看阡陌草綠,坡上花開。

隻是遇見的村民很少,大部分青壯年村民都出去打工了。村裏的老人中八十歲以上的也日漸稀少。

其中一個是慕正家族的族人,老人年歲有八十又三,因為身體的原因,留在家養老。因為年紀比較相近,對過去的曆史也比較清楚,我是和他在葬禮之後的宴席上認識的。

下麵的很多故事都是他告訴我的,那是範老先生下葬後的第二天,上午,他邀約我去他家做客,就著當地出產的苦澀的苦薑茶、紅瓜子、炒花生零食,他說了很多關於慕正家的故事,我整整聽了一個上午。

記得那天是一個陰雨連綿的日子,在幫我到下一大碗苦茶後,他自己呷了一口,點燃手中的旱煙筒,狠狠地吸了一口,便開始了以下的講述。

範慕正一家的故事要從他的祖父範秀承講起。

自祖先學標公以來,文正家風在範村沿襲流傳,曆經五世,光陰荏苒,不覺就到了範秀承一代。

這秀承公過去是當地一位名聲顯赫的鄉紳,關於他的詳細情況,因年代久遠已變得模糊不清,僅可從他墓碑上的碑文略知一二。

他的墓地在一個竹山上,前麵有一條小溪流過,墳墓麵水望山,藏風納氣,清靜深幽,扒開重重荊棘,是一座簡樸的墓碑,碑文斑駁模糊,需湊近看,可見上麵刻著:

父諱範秀承,曾王考學標之孫,王考相恬之子也,原命生於前清鹹豐八年(1858年)正月二十三日子時,歿於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二月初七日酉時,享壽八十二歲,因吉日未卜,暫葬煙竹山之陽。

今剛柔之日已筮,擇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十一月初三日寅時落穴,針定丁山癸向兼未醜。先父生平裕經濟,富文章,排難解紛,邑人重望,且習青烏之術,稱得其秘,聲聞嘖嘖,載在口碑,此特其優著也,其他德行難以贅述。

茲謹將生歿葬期刻石,以垂不朽。正中為“民國故顯考庠彥範公諱秀承老大人之墓”。

左側為男國瑾媳廖氏,國瑜鄧氏,國璞伍氏,國璜文氏,國寶蔣氏,國琳文氏,女白妹婿劉輔;孫修和孫媳鄧氏,修秭文氏,修X蔣氏,修賾陸氏,修稼易氏,修穡蔣氏,修廩鄧氏,修利蔣氏,修念,修穆陸氏,孫女有妹,孫婿陸元發,右妹陸英輝,神妹陸英蓀、小妹,中華民國三十二年十二月穆旦立….

從碑文上,可以看出範秀承的家是個大家望族,其有六子一女,十位孫子,四位孫女,一家二十八口。不過,從後麵的故事來看,雖然多子多福,但各家之間產生了很多矛盾,甚至引發爭鬥和訴訟。

作為當地有名的鄉紳,範秀承在村民心中,博學多識,德高望重,且擅長為村民排憂解難。

據說早在民國十九年,一九三0年,江縣大營村村民與湖南道州下巴村村民為爭交界之地的山場林木發生鬥毆,在爭鬥中大營村人占了上風,拉著兩個下巴村人殺死,並組織村人聚餐,以慶賀這次爭鬥的勝利,會餐時,村民們將人肉和豬肉混煮一鍋裏,肉鍋放在高高的架子上,眼睛看不到肉,用筷子夾著人肉吃人肉,夾著豬肉吃豬肉。

又一年,範秀承被禮聘到下巴洞村教私塾,期間下巴洞人抓到了兩個大營村人,也想殺死煮吃以報舊仇,給他知道了,他從中調解,勸說下巴人不要殺害對方,並又勸大營村人付給對方一筆錢,作為贖金,讓對方把人放了,雙方和解了事。

經過和解之後,兩村村民就很少發生鬥毆。

此外,範秀承還是一位精通青烏之術的風水先生,懂看地、看相、算八字,並在當地很有名望。村民建宅或家裏老人過世都禮聘他去挑選吉日寶地,更有傳聞說他還是當時桂係領袖李宗仁府上的座上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