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從軍事角度也可以推測出來,20萬大軍,讓三萬軍隊去圍攻,是根本不現實的,哪怕騎兵戰力強大,但別忘了,20萬大軍是明朝護衛京師的軍隊,是普通軍隊中的精銳,這個時期明朝可還沒有。

其次隨行的還有三大營,三萬瓦剌軍,明軍完全可以應付,甚至可以直接吃掉,唯有十萬以上的軍隊才是合理的。

剛得到瓦剌的消息的時候,明英宗是興奮的,可是之後就得到消息,恭順侯吳克忠和吳克勤和三萬將士全部戰死。

這個消息給了明英宗當頭一棒,隨後明英宗派出了成國公朱勇和永順伯薛綬帶四萬大軍迎戰,結果在鷂兒嶺被伏四萬大軍再次全軍覆沒。

而這個時候,明英宗做了一個最錯誤的選擇,就是駐紮在了土木堡。當時的土木堡其實就是一個高低,並不算什麼堅固的堡壘。

明軍先後損失7萬大軍後,這時期的兵力應該和瓦剌差不多了,瓦剌戰力本來就強,明英宗選擇固守,是不明智的,而是應該向宣府靠攏,然後在宣府固守待援,宣府是北邊重鎮,原本的守軍加上明英宗麾下的將士,守一個宣府綽綽有餘,中途哪怕會遭到瓦剌襲殺,十幾萬大軍,隻要約束好,未必不能抵達宣府。

明英宗選擇駐紮土木堡,結果成為了孤軍,宣府的兵力不足,出不來,而且出了宣府,很可能會被瓦剌乘機打埋伏或者直接吃掉。

明朝援軍一時趕不到,能夠趕到的卻杯水車薪,土木堡完全沒有任何戰略意義,固守土木堡,就是坐著等死,而且土木堡還沒有水源。

明軍將士最後雖然殊死作戰,但缺水成為了大問題,最後也先假意和談,讓明軍放鬆了警惕,在明軍鬆懈之際,發動攻擊,明軍20萬精銳損失殆盡。

土木堡之變,明朝損失有三,一是二十萬軍隊,以及三大營,這些可以說是明朝最精銳的部隊了。

其次是文臣武將,先後戰死的吳克忠、吳克勤,還有隨後的朱勇、薛綬,以及後續戰死的將領,還有跟隨明英宗出征的張輔、王佐等人,其三就是明英宗,他被瓦剌俘虜,讓國家直接陷入了動蕩。

土木堡之變,可以說是抽了明朝半管血,對明朝整個朝代都造成了重大的打擊,乃至於明朝始終沒有迎來一個真正的盛世。

……

自古伴君如伴虎,英雄馳騁沙場建功立業無可厚非,但是功高蓋主者又有幾人能有個好下場?嶽飛忠良,被奸人所害。楊修聰明,反被殺死。跟隨朱元璋征戰沙場的勇士,又有幾人可以獨善其身?秦瓊也是一位英雄,所謂識時務者為俊傑,李世民登基後,他一病十二年,也許是明智的“生病”吧。

秦瓊在《隋唐英雄傳》中的英雄熒幕形象被世人津津樂道,他的勇敢善戰,甚至是英俊帥氣都被萬千少女追捧為男神。曆史上的秦瓊實際遭遇卻並非一路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