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密看到群情洶湧,竟然礙不下麵子,同意了。

李密以剛剛打完宇文化及的疲憊之軍,草率地跟王世充休整好的精銳之師進行決戰,結果毫無懸念,遭遇全麵慘敗,部隊大多潰散,李密也成了喪家之犬。

在這場決戰中,單雄信出工不出力,部隊建製相對完整,卻在此時投靠了王世充。

李密做了最後一個錯誤選擇帶著殘餘部隊進入關中投奔李淵。

至此,瓦崗集團已經基本覆滅,唯有徐世勣還在堅守黎陽,但李密考慮到徐世勣和單雄信交好,並不信任他,義無反顧地去了關中,也選擇了一條不歸路。

……

土木堡之變是中國曆史上為數不多的,皇帝被外族俘虜的事件,另一起皇帝被擄走的事件是宋朝的靖康之恥,兩位皇帝,數千宮廷宮女嬪妃全部被擄走了。

但相比起來,土木堡之變要比靖康之恥影響更大,靖康之恥宋朝損失的是尊嚴和皇帝,但土木堡之變,明朝直接失去了一半的國力。

如果要將土木堡之變歸罪到一個人的身上,太監王振就是最好的選擇,在一些文人寫的史書中,是王振慫恿明英宗親征的,也是他以大軍回踐踏民田為理由讓明英宗走居庸關的。

可是明英宗24歲的年紀,並不是一個大權旁落的皇帝,為何就這麼聽從一個太監的話呢?顯然真正的曆史並沒有這麼簡單,王振隻是一個處在曆史的漩渦中的一個小角色,一個替罪的小羔羊。有誰能夠讓太監王振替罪呢?隻有一個人,那就是皇帝明英宗。

明英宗繼位之後,明朝先是獲得了三征麓川的大勝,又平定了東南三方的民變,明英宗少年掌權,正是血氣方剛的時候,遇到了這些大勝怎麼可能不會誌得意滿,學習自己的先祖,北伐異族。

明英宗想要北伐,隻是借助王振的口說了出來,曆朝曆代的宦官,依靠的都是皇帝,明朝後期的九千歲魏忠賢,皇帝讓他死他就得去死,何況是一個王振。

所以王振提出禦駕親征,隻是在揣摩聖意。禦駕親征也是明朝的慣例,朱元璋和朱棣都曾禦駕親征,就連明宣宗朱瞻基也平定了漢王之亂,巡視過兀良哈。

到了明英宗這裏,他自然不想被祖宗看輕,自然也想著禦駕親征,再加上永樂朝設置的三大營,由皇帝任最高統帥,皇帝不動,三大營沒有人能夠調動。

明英宗想調動三大營也有他的考慮,瓦剌經過一段時間的休養生息,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實力,更是取得了貓兒莊的勝利,這個時候如果不迅速將瓦剌按下去,後續可能會重蹈宋朝覆轍。

其實也就是明英宗沒有成功,如果他能夠成功擊敗瓦剌,他的功績就不會低,比不了朱元璋朱棣,但也絕對是一代明君。

土木堡之變的發生看起來非常不可思議,宋朝之所以發生靖康之恥,是因為金兵打到了京師,可是明朝卻在土木堡發生遭遇了大敗,20萬大軍,就是給瓦剌殺也要殺個好幾天,怎麼就突然遭遇了大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