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聲是什麼,就是人脈。有了人脈,不愁找不到好工作,在諸葛亮和魯肅推薦下,龐統得到重用。

那麼龐統的陣亡,對劉備有什麼影響呢。

從龐統活著時候表現出的才幹來看,他與接替他的法正類似,都是謀士型的人才,劉備缺的就是這種人才,夷陵之戰失敗後,諸葛亮歎息,法正如果在,一定不會發生這樣的局麵。

《三國誌》:亮歎曰“法孝直若在,則能製主上,令不東行;就複東行,必不傾危矣。”

假使龐統還活著,他可能會改口:龐統如果在,一定不會發生這樣的局麵。

龐統與郭嘉,在劉備和曹操那裏的地位比較類似,但是龐統之死和郭嘉之死,對劉備和曹操意義不一樣。

郭嘉死了,曹操還有一抓一大把的謀士。龐統死了,劉備就悲催了,因為蜀漢的人才實在稀缺,龐統不死,能起的作用遠遠大於郭嘉,更悲催的是,龐統的繼任者法正也早死,間接導致劉備沒幾年也死了。

所以龐統死後,“先主痛惜,言則流涕。”上麵也說了,真正的愛哭鬼其實是曹操,劉備反而是不愛哭的,言則流涕說明了龐統在劉備心裏的分量。

周瑜有多厲害呢,赤壁之戰前,演義裏說是諸葛亮舌戰群儒,那都是羅貫中胡扯。曹操征荊州,東吳那邊大臣們都準備收拾收拾東西,跟著曹操混了,沒人認為能打,關鍵時刻,周瑜趕了回來,說:“要打!”,於是就打了,而且真打贏了,東吳能站穩腳跟,靠的就是周瑜。

郭嘉、龐統之死,影響的最多是一方勢力,而周瑜之死,則對三國全局有不小的影響。

因為周瑜的策略,是兩分天下。

他主張,把劉備與關張分開,不給劉備土地發展,自己統轄關張,這招非常毒辣,不過孫權沒有同意。

周瑜又建議由自己先取西蜀,繼而吞並漢中,再圖北方。孫權同意了,不過周瑜還沒來得及準備出軍就病死了。

如果周瑜的策略得以成功,那就沒劉備啥事兒了,甚至可能沒孫權啥事了,因為過於強大的周瑜,對孫權威脅太大。當時孫權接班不久,還沒有培植起自己的勢力,周瑜威望又太高,搞得孫權如芒刺在背,周瑜一旦有異心,孫權很大概率扛不住。

還好,周瑜很快就死了,很難說周瑜的死,對孫權是禍是福,反正沒有記載孫權對此有多傷心,孫權對周瑜的評價是“周公瑾雄烈,膽略兼人,遂破孟德,開拓荊州,邈焉難繼。”

劉備也認為“公瑾文武籌略,萬人之英,顧其器量廣大,恐不久為人臣耳。”

周瑜對孫權的威脅,是事實存在的。所以如果周瑜不死,三國將如何發展,存在著變數,周瑜之死,在三人中是影響最大的。

注:三國(220年12月11日-266年2月8日)是中國曆史上位於漢朝之後、晉朝之前的一段曆史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