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平六年,公元189年,漢末曆史上極不平凡的一年。
涼州軍閥、並州牧、鼇鄉侯董卓入主洛陽,以“今上暗弱,不可以奉宗廟、立社稷”為由,行伊尹、霍光之故事,廢少帝劉辯為弘農王,立陳留王劉協為皇帝。
挾天子以令諸侯,權傾朝野。
遙封幽州牧兼太尉的皇室宗親劉虞為大司馬,自封太尉,兼領前將軍,假節,賜斧鉞、虎賁,可謂是風光無限。
然少帝即位未幾,並無失德,而今被廢,海內震動,天下洶洶,朝野局勢詭譎。
好一幅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圖景。
自古廢長立幼,廢嫡立庶,實乃取禍之道也。
為平息輿論,以靖浮言,董卓為黨錮之禍中受到牽連的黨人平反昭雪,以原大將軍官員何顒、鄭泰為幕僚,征召名士蔡邕、荀爽、韓融、陳紀等入朝為官。
簡拔名士韓馥、劉岱、孔伷、孔融、張邈擔任刺史、太守,甚至連頗有嫌隙的袁紹、王匡、鮑信都授以太守之職,以收人心。
然而此舉卻為董卓當國埋下了禍根,一手促成了反董聯盟。
曹操刺董失敗後,到陳留郡,散家財,興義兵,作檄文以達各州郡縣。
檄文曰:
操等謹以大義布告天下:董卓欺
罔地,滅國弑君;穢亂宮禁,殘害生靈;狼戾不仁,罪惡充積!
今奉天子密詔,大集義兵,誓欲掃清華夏,剿戮群凶。望興義師,共泄公憤;扶持王室,拯救黎民。
檄文到日,可速奉行!
檄文傳至東郡,東郡太守橋瑁假作三公文書,把檄文通過驛站發往大漢各州郡。
討董檄文可謂是一石激起千層浪!一時間天下雲集響應,贏糧影從。
檄文傳至冀州,冀州牧韓馥,渤海太守袁紹態度不一。
渤海太守袁紹與董卓素有嫌隙,因廢立皇帝問題與董卓決裂,雖被封渤海太守,卻並不開心。
隻因冀州牧韓馥乃袁氏門下故吏,而袁氏四世三公,海內望族,袁紹恥居其下,時常有取而代之之心。
且弟弟袁術以後將軍銜領南陽太守之職,地位遠在他之上,袁紹更是深以為恥。
因此在討董的問題上,袁紹可謂是相當積極。
而冀州牧韓馥則不同,他的冀州牧之職還是董卓授意冊封的,因此在是否討董的問題上左右為難。
討董,忤逆朝廷,得罪董卓;不討董,失天下人心,得罪袁氏。
兩頭為難,誰也得罪不起。
韓馥因此夜不安寢,食不甘味,猶豫了許久,最終決定召集部屬公議此事。
州府密文連夜送達各幕僚手中,州府長史耿武、別駕閔純、治中劉子惠、主簿田豐、騎都尉沮授等接到密文速速動身去往州府去了。此時鄴城潘府一男子鼾聲如雷,呼呼大睡,正做著春秋大夢。
門房值守小廝接到州府密信,不敢怠慢,急忙呈報給將軍。
“將軍,將軍!州府急件密文!”
被吵醒的男子心情不好,起床氣很大,怒吼道:“哪個龜孫子打攪勞資睡覺!”
此男子聲若巨雷,嚇得報信小廝、貼身侍女連忙下跪求饒。
潘臨頭腦暈暈乎乎坐起身來,搖了搖頭,打算清醒一下,可搖過之後,頭疼欲裂,讓潘臨十分後悔。
“唉,早知道不喝那麼多酒了,而且還是白酒、紅酒、啤酒交叉著喝,下次再也不敢這麼喝了。”
潘臨自認為千杯不醉,量大如海,堪稱酒中霸者,沒想到也在如此奇葩的喝酒方式中,敗下陣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