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送給李淳風的禮物(1 / 2)

貞觀十二年(638)上元節悄然而過,長安富貴意猶未盡,一股凜冽朔風從北苑直灌朱雀大街,撲向雲隱霧隱的終南山。繽紛飛雪一夜間又為長安城披上了一層戎裝,各坊內多有寺觀,浮圖霜雪,如詩如畫,引得一眾富貴爭相前去賞玩,好將上元節還未褪去的喜興弄上枝頭。

瑞雪豐年正是好兆頭,朱雀臨街各坊內孩童們嬉戲在十字街上,互相捧雪打鬧,父母們難得清閑,邀上幾方好友,圍著滋滋作響的紅泥小火爐,添幾杯綠蟻新酒,話說年來年往,有人推測今年朝廷的部署;有人閑聊起年末時,鬆、叢二州地震的施救;還未歸職的武官們春雪煮酒間,念起寒冬時節,翼國公秦叔寶又累病在榻,想著去探望一番。

最熱鬧的當屬東、西兩市,東市積集四方珍奇,為達官貴人所愛,西市多聚商販,供給日常所需,又逢盛雪添錦色,遊人自是絡繹不絕。

西市臨東有一坊喚作延壽坊,是個絕佳的商貿之地,幾度財力較量後,最終成為一處凝聚珍寶之地,如今坊內彙聚天下善鬻金銀玉珠者百餘人,承蒙官吏相互推薦,可算是解了長安縣富貴們遠去東市之苦。

前朝大業年間,從閩越之地來了一位手藝精湛的玉匠,曾雕出一束絕美的牡丹而名聲大噪,於是有富貴出資助其置業於坊內,建兩層玉器鋪,名喚牡丹閣,到如今已是長安縣首屈一指的玉器鋪。

今日雪色怡人,牡丹閣賓客盈門,上層雅間林立,乃商談價格之地,下層中間三台櫃鋪擺滿了琳琅滿目、雕琢精良的金銀玉器,幾名俏麗侍女正在為心儀物飾的客人展示,言談間,讚美之詞不絕於口,一顰一笑人美如玉,顯然是受過精心調教的。

鋪內兩側牆壁掛著幾幅由閻立本親自繪製的牡丹閣成名之作,七八個青年才俊相約而來,正仰頭細細品味。有人興致湧上心頭,摸出錢袋,置於盤中,要為畫作題詩,陪同的侍女應聲奉上筆墨,任由郎君揮毫灑意,再交於男仆當場裝裱,掛在畫作兩側。

一旁翹頭案後正飲用香茶的緋袍中年看到這一幕,不禁暗自笑道:“一物兩賣,賣的還如此雅致,唐人真是商業奇才!”

“客人見笑了!”一身著玄色襖子的佝僂老者步履蹣跚走近中年,強撐著身子對其長施一禮。

攙扶老者的俾子語氣溫和地介紹道:“這位便是我家主人,也是牡丹閣掌事,隻因客人所定之物甚是怪異,家主心生好奇,想親自會見郎君一麵。”

聞言,中年還施一禮,與俾子攜手將老者安坐於案前。老者麵色蠟黃,雙眼腫泡奇大,想來是常年於夜間用眼過度所致,不過卻不妨礙他從中年衣冠窺知其來曆。

隻聽他聲色顫顫道:“老朽觀郎君衫袍兩臂有瑞馬紋飾,想必任職左右武衛。至於左右武衛大小將領也都曾來我牡丹閣求過珍寶,老朽有幸一一認得,而左右武衛中,身形魁梧,俊朗非凡者,當屬駐守太極宮玄武門、左武衛中郎將李君羨李五郎是也。不知老朽誤認否?”

一猜二捧三奉承,生意做到這份上,也難怪能屹立於西市之側,經久不衰,讓人不得不由心佩服:“掌事慧眼,正是五郎無疑!”

一捋頜下翹起的山羊須,老者滿是自得:“都說老朽年邁,撐不過寒冬,今日看來還能揪住幾朝春秋,哈哈哈!”

說罷,眉頭一緊,疑從心來,探手取過俾子盤中三寸見方的木匣,蒼勁的手指撥開匣蓋,裏麵靜靜躺著一塊碩大、薄如蟬翼的玉葉。依客人所需,葉子四角卷曲向內,聚於一孔之上,形成四道極美的拱橋。老者雕工精妙,葉緣、葉脈皆是栩栩如生,隻是客人挑選璞玉的品質不高,老者極力規避,仍舊依稀可見葉肉上有幾處斑斑點點

此雕琢之法倒也費不了多少功夫,隻是當徒弟將客人所需之物的圖稿拿給老者看時,老者幾度思量,竟是猜不透客人所製之物作何用處,這才親自操刀,想以此換得客人一解心中疑惑。

“不知郎君滿意否?”老者胸有成竹遞上木匣,請李君羨驗收,在長安玉匠界,論雕琢花草,還無人能出其右。

但見李君羨驗看間眉頭緊皺,俊逸的臉龐失望絲絲湧出:“唉!掌事雕工非凡,君羨誠然拜服,隻是當初選料,我特意挑了一塊斑斕縱橫璞玉,如今被掌事精絕雕工盡去……”

“倒是老朽多此一舉了!”老者誠然致歉,“就是不知郎君作何用處,煩請郎君一解老朽心中疑惑,若是違了郎君本意,老朽再挑玉另作,隻願不曾貽誤郎君大事。”

一場小小的畫蛇添足風波,將鋪內好事者紛紛吸引過來,人群當中,多有常年受老者恩惠者,自是齊齊站在牡丹閣一邊,可當眾人看見李君羨兩臂上的瑞馬紋飾後,又不覺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