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到了完本的時候。
2020年5月13日,我發了《涉外律師趙慕慈》一書的第一章,到2021年9月30日更完最後一章為止,共計一年零四個月零十七天,全書共計一百三十多萬字。
其實按照許多網文作家的速度,我這個速度算是龜速。去年十二月底的時候寫到九十多萬字,本以為到春節就能完成,誰知竟然一寫再寫,從預期的五月份,到八月份,一直到剛過去的九月份才完成。我也終於明白了那句古話的含義:行百裏者半九十。前麵的九十多萬字,我用了七個月,剩下的四十多萬字,我用了九個月。越是到後麵,就越覺得提筆千斤重。大綱都在那裏,情節對話故事發展也都在那裏,可就是不想去寫,莫名有一種抗拒和拖延。我把這個症狀理解成小說自身試圖延長自己生命長度的抗拒。尤其在最後的結局的幾章,這種抗拒更加明顯。然而一切有識便有終。該完的時候,它就得完。我也終於發出了最後一章,來到了完本感言部分。所以乘這個機會,再聊幾句書外話。
首先是寫完之後的奇怪感覺。在那種“半九十”的泥潭狀態裏掙紮了九個月,我其實是極度渴望完本的。每每想到更文卻又抗拒拖延的時候,我便會想象並期待起本書完結的那一天,總覺得那會是飛越瘋人院一般的開心和解脫。但是很奇怪,寫完兩天了,那種解脫感和輕鬆感似乎並沒有到來,反而跟從前沒什麼差別。於是我開始懷疑,是不是完本感言沒寫?於是我就趕緊來寫了。與此同時,想到這是我人生第一本有始有終的百萬字寫作,我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完整的講完了一個故事,心中多少還是有種“遊戲完成”、“演出完滿結束”的歡欣感和成就感的。
第二,寫這本書的初心是什麼?回想一年之前我的動機和生活狀態,可以這樣說,寫這本書,是對自我存在的突破和對兒時夢想的實踐。因為在我的生活工作裏,網文似乎是一個隔著幾千裏遠的東西,身邊也沒有人去寫它,也沒有人去談論它。大家每天勤勤懇懇,將時間精力和智慧都給了法律職業本身的專業文書寫作,根本不會有餘暇給網文。但是作為一個人類,在謀生之餘,我也有了對自己、對他人的看法,也有對這個世界,對這個社會,對某種社會現象的觀點和思考。而這種觀點和感觸似乎超出了麵對一般社會熱點的那種有感而發,它會顯得更深入,更引發人想要分享和探討。然而現實中,很多話不方便長篇大論,也沒有那麼多時間去聊這些不能產生工作價值的東西。所以,自然而然的,我就來到了起點,開了賬號,寫起了書。比起我一貫的生活工作軌跡,以及我周圍的同事的狀態,我覺得在網上寫一本小說算是對自己生存邊界的一種突破和拓展。
另一個原因,大概要回到小時候。跟許多人一樣,我的童年時期也有一個成為作家的夢。當然我的那些彩色的夢就像太陽下的肥皂泡泡一樣,不止一個。隨著歲月流逝,我上了大學,選了專業,進了法律行業,開始專業思考和專業性的工作,變得深邃且狹窄。但是有那麼幾個泡泡,總叫我惦記,總叫我想起。於是一邊工作著,我開始嚐試將那些小時候的想法一個個實現。這個想法幾年前開始冒出來,開始寫書的時候,我已經實現了其中的一個。而現在,我實現了兩個。其實小時候的夢想,基本都是很大很高尚很不切實際因為很不太容易實現的那種。但正因為如此,當成人的你替小時候的那個你實現其中的一部分的時候,那種快樂和滿足,可不是什麼爆款口紅套裝或者名牌包包能夠比擬的。所以其實我可以直接說,寫完了一個故事,而且是一百多萬字的那種,我真的很開心,有成就感。如果有朋友想要找回初心,讓自己更快樂一點的話,不妨可以試著為兒童時期的自己做點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