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本質教育的創始人李澤宇,寫這本六合逍遙錄的初衷,除了寫一部精彩的武俠小(而不是現在充斥於網絡的各種小白文),另一個就是寓教於樂。
這部我力求邏輯嚴謹,把我總結的可以受用一生的原則,智慧貫穿其中。今天我就介紹第一種推理:類比推理。中楊夙心反複閱讀各種人物傳記,從而達到有效預測一個人(例如競爭對手)未來行為的推理就是類比推理的一種(過去-未來的推理)
那麼什麼叫類比?什麼叫類比推理?
我用兩個故事開始來引入這個兩個抽象概念:
例子1:西沙海戰
1974年,越南侵占中國的海島,中國政府要從黃海派軍艦到西沙增援,從黃海到西沙,有兩條路第一:穿過台灣海峽,第二:繞道入太平洋,過巴士海峽繞過台灣海峽。有地理常識的人都知道,肯定是穿過台灣海峽所需時間短。但是由於當時中國大陸和國民黨所占據的中國台灣之間還處在交戰的狀態,雙方在台灣海峽已經有數次的擦槍走火。所以中國政府當就如何選擇通過路線,專門請示了***,***決定,“直接通過過台灣海峽”。最後我們的軍艦順利通過了台灣海峽。快速的達到西沙,成功實施了增援。後來有人問***為什麼會作出直接通過台灣海峽的決定?為什麼國民黨軍隊不會阻礙我們的軍艦直接通過台灣海峽?***的回答是:因為國民黨的領袖蔣介石先生是很有民族大義的。***為什麼會有這個結論呢?我們來看例子2。
例子2:蔣介石最終放棄轟炸開國大典計劃
1949年新中國成立舉行開國大典的時候,中國的空軍力量還很薄弱,相比之下,國民黨空軍占據絕對的優勢,如果國民黨空軍在開國大典時對天安門進行轟炸,可能會造成嚴重的後果,事實上國民黨空軍就在開國大典時轟炸天安門做過很詳細的計劃和精心的準備,在開國大典當天,國民黨的將軍也多次請示蔣介石是否執行轟炸任務,蔣介石一直猶豫不決,並最終在最後關頭取消了轟炸天安門的任務。他為什麼取消了這次任務呢?因為他還是有民族大義的。中國百年的近代史一直是中國人民反抗外國侵略者的屈辱史,好不容易等到新中國成立,擺脫了列強的欺壓。雖然國民黨失敗了,但是中華民族重新站起來了,如果國民黨軍隊把天安門,故宮都轟炸了,跟火燒圓明園的八國聯軍無異,會招致全中華民族的指責和唾棄,成為千古罪人。從民族大義的角度出發,促使蔣介石最終放棄了轟炸開國大典計劃。這也是***在1974年判斷蔣介石是一個有民族大義的人的原因。
通過這兩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到***通過蔣介石放棄轟炸天安門這件事了解到蔣介石是一個有民族大義的人,正是因為這點,他判斷蔣介石不會對中國大陸的軍隊穿越台灣海峽有所反應,所以他做出直接穿過台灣海峽的決定。這也反映出“識人”的重要性。
每個人的一生放在曆史的長河中其實是很短暫的,所以每個人一生的時間資源有限,如果想利用有限的時間資源做出一番成就,唯一可能的方法是學會組建一個係統(system)--借助他人的時間(leverageotherpeople''stime)來幫助自己。但是如何讓別人心甘情願的加入你的係統?這時你的領導力就特別的重要。識人的能力就是領導力的一個重要方麵。什麼樣的人可用?什麼樣的人不可用?什麼樣的人適合做什麼樣的工作?如何判斷一個人的性格,能力?識人的背後其實就用到了“類比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