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不要讓時間管理失去控製(1 / 2)

隨著社會節奏不斷加快,人們對於時間的利用和管理越來越重視;隨著時間管理方式越來越豐富,人們對於時間管理的運用也越來越頻繁。形形色色的時間管理理念、管理方式以及管理模式給人們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也讓人們感受到了時間的魅力與價值,相比那些對時間缺乏管理的人,擅長時間管理的人的確更加高效,更容易對生活做出合理的安排。

不過並不是所有的時間管理理念都能夠得到合理的貫徹,並不是所有的時間管理模式都可以產生效果,在某些時候,一些不當的行為會導致時間管理脫離控製。在本書中,雖然講述了各種時間管理的模式和方法,雖然談到了規劃和管理時間的一些技巧,談到了一些重要的法門,不過在真正實施的過程中,時間管理仍舊會遭遇一些不利因素的影響。

——過於樂觀

人們在估算工作時間的時候,往往會低估自己所花的時間。比如一件事至少需要花費10天時間,而工作者可能認為自己8天就可以搞定,結果少算的2天時間會導致工作的延遲。事實上,人們在工作中通常都會高估自己的能力,這種過分樂觀的態度源於人們傾向於美化自己的能力,他們往往會認為自己的能力足以應對這件事,足以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困難。第四章“告別拖延症,強化執行力”中提到的“期望式思維”也是一種盲目的樂觀和自信,這些人對於時間的感知,對於自身能力的評估並不準確,而且容易產生較大的誤差,這樣就使得他們在管理實踐方麵經常會產生錯覺,認為“這點兒工作難度不大,自己輕易就能完成”。

過於樂觀還體現在人們對規劃完整性的估計上。許多人認為自己的時間規劃萬無一失,任何可能性都已經被自己估算到並納入了規劃之中,但是時間管理具有許多的不確定性,也可能會受到生活中一些未知因素的幹擾,這些通常是無法準確預知和判斷的,如果人們自以為可以將時間管理做到天衣無縫,很有可能會導致一些失控狀況的發生。

——平衡的誤解

“生活與工作的平衡”是時間管理中的一個重要內容。通常人們會覺得打破這個平衡的原因在於自己太忙,在於自己騰不出時間來放鬆自己。不過如果認真仔細地觀察生活,就會發現許多人在工作中並不忙碌,反而顯得比較放鬆,整體缺乏規劃,而恰恰是因為他們太放鬆才會導致生活與工作失衡。為了確保重新達到一個平衡狀態,人們需要改變這種放鬆的狀態,提升自己規劃時間的能力。

比如有的人每天隻能完成3件事,而實際上他們原本可以完成5件事,隻不過因為工作效率不高、拖延、被一些無關痛癢的事情所幹擾,或者經常利用碎片化時間完成工作切換,所以工作無法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從而造成了忙碌的假象。許多人自以為很忙碌,自以為工作與生活失衡是因為太忙,但原因可能在於他們對平衡產生了誤解。

——排斥時間規劃

當人們覺得自己的工作很忙碌時,往往會怎樣呢?“放棄休假的機會”“晚上繼續加班”“選擇立即行動”,這三種是最常見的應對忙碌的方式,因為在多數人看來,既然工作任務很多,那麼就抓緊每一分每一秒時間去做事。一個有趣的現象是,一旦人們意識到自己的時間不夠用,往往更加不願意將時間花在規劃或者管理上,或者他們會覺得埋頭做事,不輕易浪費一分鍾時間就是最好的時間管理。即便他們明知道時間管理也許會是一種更為高效的方法,但是仍舊會本能地提醒自己“我現在沒有空胡思亂想,沒有空去想其他事情,我得抓緊時間做事了”,在他們看來,任何一種抽出時間專門進行規劃和安排的行動都是浪費時間以及增加負擔的行為。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