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發生的那場辛亥革命,距今已經整整一百年了。
2011年,重新喚起了國人對辛亥革命的崇敬和紀念,它不但推翻了清王朝300年的屈辱史,也推翻了帝製,數千年的封建王朝,就在100年前被革命誌士們推倒,轟然坍塌。
這多虧了1911年10月10日夜裏,湖北新軍在武昌城裏打響的辛亥革命第一槍。
武昌起義之後,湖北立憲派站到了革命黨這邊,他們發表通電,宣布武漢光複,號召各省響應,電請孫中山回國主持大計。星星之火頓成燎原之勢,清王朝的喪鍾敲響了。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孫中山被推舉為臨時大總統。
一個多月之後,末代皇帝溥儀退位,清朝就此滅亡,帝國分崩離析。
辛亥革命,是中國曆史上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及二千餘年的封建皇權製度,建立了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之前的改朝換代,都是以一個朝代代替另一個朝代,但辛亥革命卻徹底推翻帝製,並試圖建立新的政治體製——共和製。
盡管後來民主共和受到多次破壞,但都不能從根本上顛覆共和國體。
辛亥革命,無疑是中國曆史上最有意義的一次變革,它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來的封建帝製,消滅了國內的民族壓迫,開啟了民主共和的新紀元。
最重要的是,它使得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其意義與天地同壽,日月同輝!
不過可惜的是,辛亥革命,卻是一場沒有準備好的大變革。這場變革,雖然給中國大地和中國人民帶來了深刻的變化,但是卻沒能取得徹底的成功,革命之路,一路蹣跚……
100年前,泰晤士報記者筆下的一件事,也許讓我們能看清革命的波詭雲譎。
1912年2月14日,英國《泰晤士報》資深駐華記者莫裏循在致英國駐華公使朱爾典的信中說,他剛與袁世凱的親信蔡某見麵,蔡某談到下午見到袁世凱的情形。蔡說:“袁世凱討厭至極,他連辮子都不肯剪掉。”兩天以後,蔡某又告訴莫裏循說袁世凱把辮子剪了。
而奸巧詭詐如袁世凱者,為什麼會選擇在2月16日剪辮子呢?
原來,2月14日孫中山正式辭去臨時大總統,並舉薦袁世凱代之。次日,南京臨時參議院全票通過袁世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當天,孫中山親自致電袁世凱:“民國大定,選舉得人。”這樣,在塵埃落定之後的第二天,即2月16日,袁世凱才剪掉了辮子。
但是此後不久,袁世凱竊取政權,破壞革命,司馬昭之心,天下皆知。
在一篇發表於1919年的文章中,孫中山鑒於當時時局,感慨“今日何日?正官僚得誌,武人專橫,政客搗亂,民不聊生之日也”,“今日之民國,竟成亡國士大夫之天下也”。盡管“革命軍起矣,民國由之立矣,但革命之事業尚未成功也,革命之目的尚未達到也”。
用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話說,就是:“革命尚未成功,同誌尚需努力。”
曆史翻過,百年之後的今天,我們回顧那段曆史,仿佛看見宣統皇帝推出乾清宮的落寞,聽見袁世凱在帷幕之後的大笑,更看到孫中山在總統府內修改《約法》的身影。
辛亥革命建政後三個月,便被袁世凱竊奪。它的失敗,比它的勝利更驚心動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