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曆史為什麼選擇共產黨?(1 / 3)

中國電影集團董事長 韓三平

曆時5個月,橫跨中俄兩國,轉場8座城市,《建黨偉業》這部獻給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的史詩獻禮片已經接近製作尾聲,6月15日即將就要與全國觀眾見麵了。

電影從1911年辛亥革命說起,到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這十年之間,辛亥革命失敗,軍閥混戰,五四運動後知識精英崛起,以及隨之而來的“建黨偉業”,毛澤東、李大釗、陳獨秀、周恩來等第一批中國共產黨員披肝瀝膽,誌在千秋,在風雨飄搖之際為國家赴湯蹈火。

作為獻給建黨90周年的光影大禮,無論是表現曆史的厚度、長度,還是大場麵以及故事的完整性上,《建黨偉業》的精彩程度都要超過《建國大業》。更有意義的是,《建黨偉業》還實現了全媒體出版,不僅有電影版,還有圖書版,更有網絡媒體的數字出版。

說實話,當初之所以決定要拍這麼一部電影,我是有一些自己的考慮的。

首先是提高我們的責任意識。中國共產黨成立90年了,這個黨能有90年,能從50多個黨員,發展到8000萬黨員,能執政60年,這個黨的生命力、影響力、革命性,肯定是在它誕生那一天起,就蘊含進去了的,所以我們應該來找這個根和祖,尋根問祖,探尋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前,為什麼會成立這個黨,曆史必然性在哪裏?

一句話,我們是要尋找共產黨誕生那一天起就與生俱來的強勁生命力。

事實上,中國之所以進步,就從那時開始加速的,所以為了今後的更加進步,為了社會的前進和正義,我們理應尋找一些中國之所以進步到今天的原動力和精神血脈的東西。

其次,中國共產黨成立90年了,我們也有這個義務,畢竟我也是一個三十八九年黨齡的老黨員了,一方麵是為建黨90周年製作一部影片;另一方麵拍這個電影我也在回顧和思索一些問題,要拍出所有人都能夠感受到的90年前那個火紅的年代。

這麼多年來,我始終有一個情結,國有產業經濟情結,這是高於電影情結的,我不相信國有企業做不好,我不相信公有製就徹底不行了,我一直在思考國有企業怎樣在商業領域獲得成功,我堅信五千年中國文化不可能讓幾個好萊塢電影就弄沒了。所以中影集團把主流意識形態跟商業手段結合好,投拍《建國大業》這樣的商業大片,確實是成績輝煌。

出於這種思路,我們拍攝了《建黨偉業》,而且除了這個商業考慮之外,我們更想在建黨90周年之際,通過這麼一部電影,重溫共產黨的原點,去尋找新的起點。

1911年的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封建帝製,卻並未從根本上解決中國的問題。從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到1917年7月12日張勳複辟失敗,短短6年間,中國兩次帝製回潮,換了三任大總統,爆發了四場內戰,造就了一大批大大小小擁兵自重割據地方的軍閥。

在此期間,東西方列強對中國的壓迫與掠奪依舊,勞苦大眾的貧窮蒙昧依舊,社會思想觀念和價值體係的陳腐依舊,長期軍閥混戰更是加劇人民的苦痛和民族的危機。許多曇花一現的曆史人物,走馬燈一樣你方唱罷我登場,既有袁世凱、黎元洪、徐世昌、馮國璋、段祺瑞、張勳、曹琨、吳佩孚等亂世梟雄,也不乏孫中山、宋教仁、黃興、蔡鍔、廖仲愷、於右任這樣的仁人誌士,以及梁啟超、康有為、蔣百裏、陳其美、蔣介石、陶成章等風雲人物。

民國肇造,亂象紛紜,怎一個“亂”字了得,一個“亂”字準確地描述和概括了辛亥革命後的中國狀況,同時也從更加宏觀的角度折射出了中國共產黨誕生的複雜時代背景。

辛亥革命之後複辟與反複辟的鬥爭,使得兩千年來一直被尊奉的舊理念舊思想逐漸開始受到當時的中國知識階層的質疑,在此基礎上,一些知名學者和青年學生開始對洋務運動乃至辛亥革命以來的曆史進行反思,一場救國思想和救國理論的大碰撞由此發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