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說罷,老驥也就此停筆,容翌日有暇,再發憤圖強,續說其他經典。臨近結尾,稍留殘墨,概述寫作源流,交代全文要旨。
老驥住在回龍觀,這是京北第一個大社區。觀裏住著不下三十五萬群眾,每天早晨呼嘯而去,全奔城裏上班;晚上又聒噪而來,全回觀裏睡覺。老驥也未能幸免,上班的地點,遠在台基廠,離家七十餘裏。路麵塞車,龜行難耐,長路漫漫,端賴地鐵。鑽洞宛若地鼠,上橋渾如驚龍,頃刻之間,穿行城市。每天路上倒有兩個小時無由打發,閑得幾乎發瘋,恨不能“倚天抽寶劍”,把時間“裁為三截”。偶爾發兩條微信,簡評水滸人物事件,二三好友看了喜歡,不住鼓勵攛掇,希望連載。還代為申請了“老驥說”這個微信公眾號和今日頭條賬號,讓老驥有陣地繼續胡侃。
老驥自小就是人來瘋,但凡聽見別人恭維,立刻就信以為真。為不負大家抬愛,接二連三,演繹下來,說完《水滸傳》說《三國演義》,說完《三國演義》說《西遊記》,說完《西遊記》說《儒林外史》,居然說了有十幾萬字。這十幾萬字,不少是在手機上寫的。古人說“尺牘寸箋展雄才”,於此時方才有深切的體會,隻可惜展示的並非雄才大略,而隻是雕蟲小技耳。些小屏幕,拇指如飛,日積月累,終於也得到群蟻排衙的效果。敝帚自珍,每常回顧,自覺雖不能算是字字為珠璣,起碼也稱得上篇篇有精彩。
說書的宗旨,其實很簡單,就是想借名著,表達一些人人皆知的道理,比如餓了要吃飯,冷了要穿衣,畢業了要找工作,長大了要討老婆,等等。不過,這些道理雖然淺顯,偏偏在目前流行的書裏麵,被有意無意地掩蓋了。仿佛飲食男女妨礙美文、妨礙道德情操的磨煉。老驥每每看見那些不說人話、試圖糊弄青少年的書,就感到不平,試圖糾正,為此寫了不少雜文,如《論“古已有之”和“今不如昔”》等,跟許多朋友辯論,本書也可算是努力之一。可惜行文散漫,無韓柳之章體;布局疏離,有朱唐之畫風。不拘一格,直抒小子胸臆;既乖八法,難登大雅廳堂。今蒙出版公司諸公不棄,決定付梓,命老驥寫個後記,以為結語。是故欣然奉筆,隻希望讀者諸君看後,不至於說老驥這些小文章引發了新的“棗梨災”,這就夠了。
二〇一五年八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