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史演義1624-1918
明天啟四年,耶元1624年,鄭成功出生在日本九州平戶藩,《楚史·太祖本紀》記載:“適時赤光繞室,紫氣盈庭”——伴隨著這樣的“天象異常”,後世的楚太祖鄭成功終於出生。他的父親鄭芝龍大喜,為他取名為“成功”。而這位少年,自小便是顯露出英雄氣概——他在鄭芝龍的商團裏逐漸團結起來一批十幾歲的少年,作為他的死黨和衛士,他將這支小小的隊伍稱為“虎衛”——而這也成為後來皇楚帝國禦林軍的代稱。而鄭成功也正是依靠這批隊伍作為起家,在成長過程中不斷磨練自己的指揮技巧,就像他知道那一刻要來臨一樣。
鄭芝龍歸順大明……鄭芝龍投降大清——那一天,鄭成功說出一句話:“若父願降韃虜,子則決意與父相絕。以子之性命,換回神州朗朗乾坤。”自此之後便宣布與父親鄭芝龍決裂,率兵抵抗偽清南下。
自此之後,轉戰,磨礪,擴大。太祖皇帝率領著自己一手建立起來的這支軍隊,在世界上第一次建立了預備役和參謀官體係,完善了《紀效新書》中的訓練方式,吸收了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當時他們還被稱為佛郎機人的戰略戰術。清軍在一次次的交戰中,終於開始正視乃至畏懼這支名義上的南明軍隊。
清順治十一年,明永曆八年,剛剛完成整肅軍隊的延平郡王領兵登陸,南京戰役,二十萬鄭軍會同殘明兵部尚書張煌言部,以鄭成功一手訓練出的鐵甲兵為先鋒,勢如破竹。鄭成功明軍強悍的戰鬥能力幾乎讓清軍失聲,清帝國的總督和巡撫們畏畏縮縮地躲在南京城裏,鄭成功采用了水陸合一的新戰法,一群江上炮船開進南京江麵,上麵的重型加農炮打的清軍抬不起頭來,而擅長肉搏戰的鄭軍老兵們更是個個爭先,鐵甲兵的雙層重甲刀槍不入,這些鐵人用堅實的隊列打的清軍抱頭鼠竄,幾乎提不起一點膽子來反抗——江浙各地士人紛紛舉義,清廷的縣令們和知府們要麼舉家上吊,要麼幹脆掛印逃跑。鄭軍憑借著先進的武器,精銳的士兵,良好的肉搏戰能力以及結實的鎧甲,打了一場十七世紀的閃電戰,幾乎是在數個月內就收複了江浙大半,所有敢於迎擊的清軍都在越打越多越打越強的鄭軍麵前被碾為齏粉。清廷順治皇帝親征,卻被鄭成功的軍隊夜襲,一日夜的火炮濫轟之後,成千上萬的鄭軍湧上去,在亂軍之中,順治被殺,清帝國舉國震動。
消息傳到緬甸,已經是延平王的鄭成功憑借著史詩般的功績被封為單字王:楚王,他甚至得到了加九錫的獎賞——一時之間,晉王假黃鉞而楚王加九錫,共和明國國政之事傳為江南美談。鄭成功以東寧,金門廈門和江浙為根據地發展海上貿易,不顧反對扶持商人階級,一時之間,整個江浙的物產豐隆竟然超過了明帝國最強盛的時候。而所有人都不知道,這位年輕的楚王的誌向,並不僅僅如此。
軍事改革,明帝國的改革風暴從軍事改革掀起,整個鄭軍的舊軍事體製被逐漸廢除,在鄭成功的全力指導下,鄭軍重新整編為常備軍,續備軍和後備軍三支部隊,並且旋即在楚王轄地設立了三個兵備道,九支常備野戰軍鎮八萬餘步騎兵,嚴格的步兵紀律塑造了那個時代東方最強大的一支軍隊。
在軍事改革中,依附著楚王的的資本主義商人階級逐漸擴大化,深入社會,昔日的地主階級因為對於商人的扶持政策和其它一係列的限製土地兼並等等的政策被悄無聲息地瓦解,整個江浙的社會被這樣潛移默化地改變,楚王那些守舊的大臣們想阻止——但是已經不可能了,至少在江浙,商人階級這時候已經是一股強大的力量,離開了他們,整個楚軍體係都有可能崩潰。而經過鄭成功著有成效的改革,楚軍的實力在所有殘明軍隊的實力中已經堪稱首屈一指,甚至連殘明兵部尚書張煌言的浙東軍隊體係都被楚軍納入體係並且巧妙瓦解。
噩耗突然傳來,緬甸莽白篡位,失去了禦林軍精銳將士保護的最後的大明帝國的皇帝就那樣屈辱地死在異國他鄉的亂軍之中,緬甸舉國震動。駐守雲南的晉王李定國聞之大怒,但是迫於對麵平西王吳三桂的軍事壓力,他隻派出了千人的軍隊討伐緬甸,但是令他沒想到的是,已經很多年沒有什麼軍事動作的楚軍突然迅猛出擊拿下了廣西,然後一路向西,一個齊裝滿員的楚軍步鎮進入雲南,並且自備糧草準備遠征緬甸。
楚軍的戰鬥力幾乎是碾壓性的,緬甸聚集全國之力的軍隊不堪一擊,楚軍和晉軍殺至緬甸首都,破都。受楚王和晉王聯合命令,楚軍和晉軍留下一個步協四千人的正規武裝力量,協同緬甸親楚軍隊,維持當地秩序。到後來,緬甸在楚帝國建國後正式建設了緬甸承宣布政使司,從此納入帝國行政範圍。
楚軍第一次北伐,強悍的海陸軍從大沽口直接進逼京師,因為楚王的實力尚不足以完整地從清廷手裏接收整個中原,而楚王又想避免更朝換代的巨大殺戮,楚軍的提督直接向清廷索要了巨額的贖城費,清廷威信掃地,楚王攜勝利之威一舉吞並了兩湖和江西,更是消滅了耿精忠和尚可喜部,最後和晉王合軍,將背叛帝國的大將,清廷的平西王吳三桂梟首在昆明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