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章說到浩成創立圖書館,恢複軍訓製度。
這幾日,浩成忙著與內閣眾大臣商議內政方麵的政策。浩成還命前梁山好漢地“聖手書生”蕭讓之女蕭妙香,令其在軍魂閣內描繪了大明開國二十四位功臣的圖像,皆真人大小,由陸遊、李清照題字,配上個人事跡、功勞等,供浩成時常前往懷舊。(之前第一百四十章也說過,如日後有大功者皆可放置軍魂閣)。
這蕭妙香繼承了其父蕭讓的本領,不但能寫諸家字體,又善寫蘇、黃、米、蔡四種字體,還會會使槍弄棒,舞劍掄刀。
大明在浩成的治國下,蒸蒸日上。一眨眼馬上就要到上元節(即元宵節),浩成與安娘、銀瓶、呼延玉英、吳瑜、蕭塔不煙打算喬裝打扮,出宮體驗一下元宵節,順便也可以微服私訪。畢竟浩成老是在紫禁城裏辦公,都快憋出病了,而銀瓶與玉英也是閑不住的人。大家準備了一下,浩成又挑選數十名錦衣衛,還有右軍師郭文,首輔範直清,身穿便服隨眾人一起出宮。
上元節(元宵節)到了宋朝,從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八,都有燃燈活動。宋代元宵除了“婦女出遊街巷,自夜達旦,男女混淆”的狂歡外,還有官員派發利是、君王與百姓同賞元宵;甚至有恐怖色彩,刑獄機構會利用燈飾、圖像演繹獄戶故事或陳列獄具等。元宵節在宋代發展成最熱鬧的世俗狂歡節,燈節更加豐富多彩,元宵賞燈持續五天,燈的樣式繁複多樣,逛燈市更是一件十分賞心悅目的事情。
不過浩成將燈節正式改名為“元宵節”,且節日持續的時間更長,自正月初八到十七整整十天,以顯示歌舞升平。隻見北京城內的女子,無論是生在富貴之家,衣豐食足的,還是窮苦一般百姓家的皆身穿明朝規定“袒露裝”。
而北京城大街燈火,笙歌盈耳,也有跳鬼判的,也有踏高竿的,也有舞翠盤的,也有鬧龍燈的,也有騎馬燈的,錚錚鏜鏜,跳跳叫叫,挨挨擠擠,來來往往,若老若幼,若貴若賤,若僧若道,若村若俊,多少人遊玩;憑你極老成的,極安靜的婦女,不由她心神蕩漾,一雙腳隻管向外生了。遇一班好事親鄰,彼此相邀,有衣服首飾的,打扮了出來賣俏;沒有的,東借西借,要出來走橋步月。
北京的樊樓更是熱鬧,原來汴京樊樓的主人乃是李師師,經過浩成的資助,李師師又在北京開了樊樓分店,並且將樊樓總部設在了北京,而且浩成還建議李師師開“全國連鎖”店,逐步將樊樓開遍全國,使樊樓稱為現在的酒店兼賓館以及酒吧,三位一體的服務客棧。
話說浩成一行人,到處玩耍,享受美食。而柴米油鹽醬醋茶。直到宋朝,才有了現代意義上的醬油。白糖也已經普及,用來做蜜餞。宋朝時五味隻缺一種,辣。辣椒是在曆史上的明朝才引進的。所以目前“浩成統治下”的大明國,暫時還沒有。
宋朝的夜生活是十分豐富的,不論娛樂活動,光是坊間小吃就夠我們大快朵頤了。浩成等人出了紫禁城,當街就有賣水果的、賣果幹的,賣肉脯的,形形色色。
至於湯圓起源也於中國宋朝。當時明州(現為浙江省寧波市)興起吃一種新奇的食品,即用黑芝麻、豬油、白砂糖為原料,首先把黑芝麻磨製成粉末狀,然後豬油、白砂糖相繼放入混合物揉成團做餡,外麵用糯米粉搓成圓形,煮熟後,吃起來香甜可口。
而元宵節正值正月十五,天氣寒冷,老百姓普遍吃起了火鍋。而關於火鍋的起源,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是在中國三國時期或魏文帝時代,那時的“銅鼎”,就是火鍋的前身;另一種說是火鍋始於東漢,出土文物中的“鬥”就是指火鍋。可見火鍋在中國已有1900多年的曆史了。
《魏書》記載,三國時代,曹丕代漢稱帝時期,已有用銅所製的火鍋出現,人們使用火鍋煮用來涮豬、牛、羊、雞、魚等各種肉食,但當時並不流行,後來隨著烹調技術進一步的發展,各式的火鍋也相繼閃亮登場。到北宋時代,汴京開封的酒館,冬天已有火鍋應市。到了清朝末期民國初期,在全國已形成了幾十種不同的火鍋而且各具特色。日本室町時代,火鍋從中國傳入日本是在一三三八年。日本稱火鍋為“壽喜燒(すきやき)”又稱“鋤燒”。如今火鍋還傳到美國、法國、英國等國家。
火鍋,古稱“古董羹”,因投料入沸水時發出的“咕咚”聲而得名。它是中國獨創的美食,曆史悠久。據考證,解放後出土的東漢文物“鑊鬥”,即為火鍋。到宋朝,火鍋的食法在民間已常見,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食譜中,便有其同友人吃火鍋的介紹。
本來唐宋時,火鍋隻在官府和名流家中設宴中盛行,官府和名流家多備火鍋。如今在浩成的倡導下,火鍋不但普及到尋常百姓甚至是農民家中,而且還有人開起了火鍋店,尤其是北方地區寒冷幹燥的天氣讓火鍋市場潛力很大。
浩成等眾人來樊樓,看到樊樓內人山人海,生意火爆。浩成等人想訂個雅間都沒地方,忽然浩成看見有一個熟悉背影,仔細一看,原來是義子沐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