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任何一個朝代無論多長時間的生存史,所遺留是否有一定的正反闡述意義,都有價值與弊端一麵並列的存在,也有合理生存一定的道理,但要看後代人如何的分析與評論,不能因為主觀看法差異萌生一些偏見認知,違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給予一定的妄加評論。可是,唯獨我為什麼寫作南宋朝代的傳奇,而是不寫其他朝代的曆史軼事呢?由於南宋為中國曆史上經濟最發達、科技發展、對外貿易對外開放程度較高的一個王朝,與金朝、西遼、大理、西夏、吐蕃,以及十之世紀初興起蒙古帝國並存的政權,可是遊牧民族突然興起的氣勢,對宋朝生產關係遭到一定的毀滅性打擊,使一直處於上升階段先進東方文明逐漸地走向衰落,沒落於世界主流的舞台之後,實為可悲可歎!不僅如此,南宋時期不但文化方麵比較發達空前,而且武將人才層出不窮諸多的典型人物,比如:赫赫有名的將領嶽飛、孟珙、餘玠、李庭芝、張世傑等人,在他們身上自始自終折射愛國主義的光芒,令我萌動深入研究分析南宋的曆史,以文學藝術表現形式闡述南宋生存與滅亡史。況且,我的母親為陸秀夫家族一個後代,但我作為半個陸氏後代之人,總要對先輩做一些事情表示為人之道,為後人留下一些所謂的文字材料,所以突發創作《南宋1127》傳奇的意念,似乎理所當然的責任所在。
縱觀人類社會的發展史,中華民族相互之間逐步地趨向一個融合過程,曆史潮流湧動傾瀉總是一直難以阻擋,那麼難免發生一場場的戰爭,不論戰爭為統治者需要還是為了權利之爭的角逐,就隨意妄加評論的胡說一通,如此的不符合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盡管曆史發展的潮流浩浩蕩蕩,與各民族相互之間融合勢不可擋,但南宋英勇人物的精神流傳千古、流芳萬代,無論文天祥、陸秀夫等人崇高的思想品德、高風亮節,以身殉國、視死如歸的民族氣節值得頌揚!當然,對於一個當代人而言,必須拋棄所有一切陳舊觀念,如何弘揚古代英雄人物的精神,也是我所創作的主題之一。
曆史傳奇《南宋1127》表述南宋王朝生存史與滅亡史,所寫作整體構架並不是從單一人物身上深入挖掘,展示一個戰火紛飛年代所發生的曆史故事,而是在那個時代的背景之中呈現一些英勇人物。通過蒙與宋第一次戰爭、蒙與宋第二段戰爭、蒙(元)與宋第三階段戰爭,作為那一個特定時代的社會現象,塑造陸秀夫、文天祥、李庭之、張世芝等人物多舛的命運,與那個時代所造成的悲劇人生!那麼,在萬般的國破家亡、山河破碎,與家破人亡悲慘的境況之中而生存,弦揚具有民族氣節的英雄人物,突顯一些英勇人物的精神風采,與賦有崇高理想的光輝形象,以及實現精忠報國的一生夙願,無可否認有一定文學創作價值。
當然,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曆史長河之中,愛國主義英雄人物多若繁星、比比皆是,又是一代又一代發出光輝燦然的光芒,令後代人永遠的一直懷念不己、景仰不己!關於塑造陸秀夫的人物形象,在厓山負帝跳海的悲壯舉動,固然有一種食君之祿、報君之恩的忠君的行為,但在那個曆史年代之人一切理念,君與國連在一起的密不可分,忠君就是事國與事國必然忠君之理,還未見過愛國而不忠君或忠君而不愛國之人,這是一個時代人物的局限,那一個時代造就的特殊人物,按照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塑造典型環境之中的人物形象”,如此才能深入刻畫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因此,對於我們當代人而言,實在不能以現在的準則苛求古代人物,何況陸秀夫忠君的方式並非“愚忠”,在宋恭帝在臨安向元朝稱臣之時,沒有隨波逐流盲目的跟隨而去,反而傾盡全力重組新的抗元政權,哪怕成年累月一直忍受艱難困苦,總是時常的顛簸於茫茫大海上,與無可奈何困居於孤島草舍之中,也未產生一絲一毫動搖人生信仰。當然,陸秀夫的死為國家盡忠、為民族盡節,與國家民族榮辱與共、生死同命,即使赴湯蹈火跳入萬丈深淵在所不惜、在所不辭,仍然堅定人生信念所表現崇高品德的壯舉,令人萬分敬佩、萬分感概!不僅如此,陸秀夫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氣節,寧願站著死不願跪著求生的浩然正氣,所表現臨危不懼、視死如歸的豪邁氣概,毅然決然地縱身跳入萬頃碧波之中,以求全一個臣節的英勇獻身精神,完全的紮根於對自己與民族信仰之中,紮根於賴以休養生息的家園與國家土地眷眷深情,紮根於對朝廷及其所代表的國家與民族無限忠誠,這就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以來塑造的高尚品質,與逐步地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人生理念,折射愛國主義光榮傳統和崇高品德的光芒,所以他不但受到眾多文士誌士的崇敬,而且更受到廣大民眾景仰與傳頌,大概的原因就在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