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用什麼方式鼓動人心,如何在那麼短的時間內實現最好的效果,這是三人接下來所需要重點討論的事情。
作為一軍的決策者加統帥,當然是希望這其中運作的成本自然是越低越好,但作為同為漢族人,又同是授命於局勢所迫的將士,淩振明也希望這鼓舞軍心的方式能更趨於人性化,則最好是能傾吐出將士們的心聲,從而激發起他們鬥誌。
所以,對於常遇春以屠殺俘虜而激起戰士的血性而達到戰場上以一敵十,殘破千軍萬馬的氣勢。
蒙古、契丹、突厥等遊牧民族在攻下城池後,或者在戰勝一支部隊、贏得一場戰役後,都會用殺降軍、屠城、燒殺搶掠等方式進行瘋狂的報複,這一來是為鼓舞士氣,讓將士們盡情地宣泄戰爭和死亡帶給他們的恐懼和絕望,是一種及時行樂的行為。
二來也是對敵軍的將士、軍隊及百姓產生一種震懾的作用,有道是不見其人,先聞其名;金人見到了嶽家軍的軍旗就聞風喪膽地逃跑,以至於在宋朝的時候,包括金兀術(完顏宗弼)、完顏亮等完顏阿骨打的子子孫孫們,每每與北宋的嶽家軍相遇的時候,總是留給對方背影而不敢正麵與其交戰。
而蒙古人可比金人(契丹人)狡猾得多,根據前幾次交戰的了解,以及軍事記錄、嶽家軍的戰事記錄中對比可得知,蒙古人雖然在麵對強大的敵人時候也會選擇撤退,但每次都會是戰略性撤退,並不是像金人一樣,咿呀呀地全跑。
蒙古人的一貫做法是喜歡將對手引到自己的埋伏圈後,依靠騎兵的衝擊力以及兵器、自身的力量等因素,先將對手的陣型搗亂,隨後再逐個擊破,這戰術相繼了蒙古的狼,狡猾奸詐卻又耐心、凶猛,很有血性。
與劉旻勳與黃三偉分享完自己的看書心得之後,又進一步分析道:現在淩軍部隊與陳家部隊。
包括明教以及乞顏部落,四支部隊之中都至少有一支到兩支能夠進行快速作戰且協同作戰能力高、武力也較為高強的隊伍,現在最好的方式就是將各個部隊的優勢與特點來個融合,以實現真正的相互合作,共同作戰,增強各個軍隊的團結與了解的程度而不是輪換的製度。
關於淩振明提出的這一點,劉旻勳是很讚同的;一來自己身為他的師兄,自從昆侖山的突襲、夜襲到防守戰來看,師弟的腦袋瓜子是很靈敏的,對戰爭也有著一定的嗅覺,所以絕對是值得信任的。
這二來自己也沒有更好地方法,在那麼短的時間內鼓舞起幾萬甚至是十幾萬、幾十萬人的士氣,而戰事卻迫在眉睫,所以對方提出的要求,隻要不過分,不幹涉己方的軍事主動權以及軍隊的調動權等底線即可。
黃三偉則除了佩服還是佩服,想想相比之下,自己也隻能幫助蔣哲兩兄弟,處理處理湖廣行省的山賊、盜寇還行,但要是真刀真槍的與正規軍對抗,而且對方還是正兒八經的蒙古主力部隊,自己還必須多跟淩振明多多學習學習才是,畢竟人家是書香門第出身…
阿裏布斯親王的部隊吃了兩個戰役的敗仗,第一條防線被乞顏洪亮的部隊打得體無完膚的,他自然是火大,但黎摩塔就說了,這幾場敗仗吃得雖然虧,但不吃這等虧,怎能成人上人。
隨後又分析了接下來的大概察合台汗國第二條防線各個地方的局勢,左右兩方的防守部署是重點,兵力的投入不僅要加大,而且其裝備、素質也要提上去,這樣一來的直接作用即可沉重地打擊淩軍、陳軍在這兩方進攻的囂張氣焰和勢如破竹的勢頭。
二來也能給察合台汗國的國王和將士們一個警示與明眼的暗示,因為他們第二條防線所露出的中部,後邊便是察合台汗國的糧食、軍火重要的積累地,這就天然地形成了兩軍之間的合作關係,一損俱隕的效果,達到這樣的效果是黎摩塔下的重要一盤棋。
阿裏布斯親王雖然很不爽黎摩塔的言行舉止,他隻不過是一個屁大點小孩子!若不是看在他的蒙古死士,還有他那死去的父親,阿裏布斯親王是懶得理會他的。
但這也是暫時的,隻要她謀反成功了,整個元朝都是他的,整個草原都是他的!他甚至還可以將察合台汗國、伊爾汗國收為囊中,再到後邊,地跨範圍最廣、麵積最大且四大汗國中實力最為強盛的金帳汗國給吃下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隻是在座這一切之前,將與自己抗衡且一直與自己為敵的乞顏洪亮擊潰是當務之急。所以這黎摩塔必須利用好了,運用得當了就能幫助自己取得這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