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定陶稱帝本色戲 漢殿爭功田橫島(上)(1 / 3)

《念奴嬌漢宮鬥紀》開篇詞曰:

漢宮鬥紀,長安闕,關中山東舊事。楚河漢界,驃騎塵,誰道劉郎來遲?長樂春秋,未央楚歌,莫論成敗時。單上娥眉,翹袖折腰淚濕。

青丘狐練桃花,靈蛇修清溪,心計師師。朱欄翠瓦,曲裾下,金甲俯首哭失。不得不狠,血月冷紫殿,但悲人彘。江湖廟堂,金鼓粉墨戲詩。

漢4年,公元前202年,劉邦擊敗項羽,平定天下諸侯的最後一站齊王田橫之後,他留曹參、劉肥鎮守齊地,自己西歸關中。但是,等漢軍行到定陶的時候,一場驚天動地的意外大變革發生了,他是那麼快,讓漢王根本就來不及反應;他是那麼大,讓劉邦驟然不堪領受,那他是什麼呢?又會怎樣讓海內天動地搖?接下來又會發生怎樣精彩絕倫的曆史大劇情呢?

原來劉邦在西歸途中,劉邦同時發布布告,曉諭天下,文曰:“秦末戰亂以來,凡八年矣,百姓苦於戰禍,如今天下大定,人心思定,再無兵革之禍,故本王詔令大赦天下!”一時間,海內神州的百姓感恩戴德,劉邦成了眾望所歸,他的漢家大業已然奠定了基礎。這時候的韓信、英布、彭越等一幹重臣心裏誰都明白,天下大局之爭,本是楚漢兩家的事兒,如今項羽的楚國夷滅,那漢就是成了天下不二之主。現在老百姓不願打了,將士不願打了,漢王劉邦出來挑起天下大梁,繼承秦的大一統國祚,這是奉天承運的事情,現在,欠缺的是一個勸進表章而已。而且,劉邦一旦稱帝,那自己作為他戰功彪炳的老部下,就是開國元勳和封疆大吏啊,若是再有變故,跳出另外一個第三者來,或是劉邦繼續做列侯的漢王,一切·就會和項羽一樣,自己跟他這麼多年,不就白費了,想一想可就很迫切了。

所以等到劉邦西歸途中,到了定陶的時候,韓信、英布、彭越等人的勸進表幾乎是同時到了,裏麵寫道:“始秦無道,天下共誅之,大王如約先入關,擒秦王,定關中,居功至大,後曆楚漢之爭,剪滅無道,宰天下而裂土,分封諸侯,而今若再以漢王名,則等同列侯,不別上下,無名服眾,何以君臨九州?故臣等冒死請大王登皇帝位,承秦始皇帝國祚,延華夏之大統!”

劉邦雖然也有這個理想和這個自信,但是,他一想到自己可是去幹上承三皇五帝開埠,居秦始皇威烈後塵,做大一統諸夏各族人的當家人,那份天地間的大擔當,可是要拿自己人生的一切所有,包括家人九族去做抵押的,不得不敬畏。他心動之餘,倒是誠心誠意地推辭起來道:“我聞自諸夏開埠以來,為帝者都有其才德,不是空言虛語就可以妄登其位的,我不敢登皇帝位,請諸位勿要勸進,使我為難犯過。”既然是有人開端,群臣誰再落後不就是跟自己過不去嗎?於是,大家一哄而上,不依不饒地遞上聯名狀勸進,文曰:“大王起於細微,誅暴秦,平定四海。有功者輒裂地分為王侯,大王不尊皇帝號,皆疑不信,無名以服天下,此行為為項羽二,故臣等以國事為重,死命勸進。”到此,劉邦再三推辭,直到辭謝了三次,也算是讓出高規格的禮節來了,最後不得已,應承下來,道:“諸君一定要本王即帝位,本王那就以國家為己任,甘受寡德的責難,不再辭讓!”劉邦此言一出,漢大營中頓時歡聲雷動,上下無不是額手相慶。

張良使博士叔孫通擇日,以漢五年二月初二甲午日為萬事皆宜的黃道吉日,擇定下來,自己去堪輿擇地,最後擇定在汜水之陽的定陶城外,舉行榮登帝位的開國盛典。因在軍旅中,事發倉促,劉邦的登基之台,也是草草搭起。到了甲午吉日良辰,劉邦率群臣蒞臨登基台,博士叔孫通去除秦朝的繁雜苛嚴的禮儀之法,為簡易,列鼎鼐,陳太牢,用最高規格的整牛、羊、(豬),上祭祀皇天上帝、中祭祀社稷神隻,最後,劉邦親自酹酒進犧牲於人文初皇帝——黃帝、炎帝、蚩尤這華夏三初祖,然後冠帶旒冕,據叔孫通推演,秦朝是水德,崇尚黑色,漢室土德,崇尚黃色,所以劉邦袞服黃袍,成為以後中國皇帝的服製,佩禮劍,再去受禮製於秦始皇帝,繼承諸夏國祚,登基大統。在下有詩《詠劉邦定陶汜陽稱帝》為證:

何須問人龍,

無賴笑誰尊?

劉邦漢高後,

草根有風雲。

群臣分列文武兩班,依照秦製周禮,拜謁皇帝,三呼萬歲。一時間,汜水之陽,紫薇高照,鶴舞長天,祥雲萬丈。因為,丞相蕭何留守關中,左相曹參留守齊地,所以,由張良代宣皇帝登基詔令,張良高居台上,啟封紫帕詔令,讀道:“漢王劉邦承天用命,垂炎、黃之正,延秦始皇帝國祚之統,用漢為名,於漢五年二月初二日(公元前202年2月28日,一說19日)即皇帝位。封夫人呂雉為皇後;子劉盈為太子;女劉樂為公主,因楚地楚王義帝無後,而今齊王韓信又習楚俗,遷韓信為楚王,都下邳;因魏地魏王魏豹無後,立建成候彭越為梁王,都定陶;韓王韓信沿襲不改為韓王,都陽翟;徙衡山王吳芮為長沙王,都臨湘;改封九江王英布為淮南王,都六;趙王張耳死國,世襲其子張敖為趙王,都洛陽;沿襲不改封臧荼為燕王,都薊;封得項羽的五人為漢家五候,騎將司馬王翳為杜衍侯;呂馬童已亡,追封中水莊候;騎將郎中楊喜封為赤泉侯;楊武為吳防侯;呂勝為涅陽侯,以示論功行賞毫不延誤,再封項伯項纏為射陽侯,特賜國姓劉,封項它封為平皋煬侯,項襄為桃安侯,楚降將靈常為陽義定侯,以示善待諸項,不計前嫌,其餘人等功賞,及至商榷論功再定,此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