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讀書為了氣質(1 / 1)

老師們經常問一個問題:“你念書為了什麼?”

我的回答通常會使他們驚訝,當然不至於掉了大牙,我說:“念書是為了氣質。”

也許是家鄉話口音的關係,他們通常會這樣想:“念書為了‘棄之’”

他們聽到我所說話的第一反應就是帶著疑問,重複一遍:“棄之?”

“嗯,氣質!”

我點點頭,但我知道,他們沒有懂我的意思,也就不去進一步解釋什麼是“棄之”。

好吧,我承認是我口音的關係,但這能怪誰呢?

古人講:文以化質,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我記住了這句話,所以經常去看一個人,身上是否有“氣質”,從而判斷這個人怎麼樣,是否可以和他進一步交往。

但令人失望的是,氣質這東西,真難說,有時候初看一個人,挺喜歡,似乎氣質不凡,但一接觸,原來也是個爛人,從而讓我對自己眼光產生了懷疑。

記得不知道誰說的:理想誌趣,道德情操,文化素養,決定了一個人的氣質,機敏、幽默、自信,都是氣質的最好表現,溫文爾雅,端莊秀麗……都是氣質的外露,如果你沒有氣質,到知識的海洋中和藝術的花園裏攝取營養吧,到大自然中和廣闊的生活舞台去陶冶、鍛煉吧。

聽了這麼多關於氣質的表述以後,我就對以前的看法做出了改變:氣質不如棄之。

看別人做什麼,還不如多看看自己。

所以才有了孤芳自賞的自己,亦或用好聽一些的詞,叫:欣賞自我。

別人能做到的事,自己也能做到,這是一種滿足感;別人做不了的事,自己能做,這是一種成就感;別人能做,而自己不能做的事,這是一種不適感,可以安慰自己說:這件事不適合我。

也可以在心裏對自己說:“還有更重要,更艱巨、更偉大的事業,在前麵,等著我。”

人生是精彩的,有悲傷就有歡樂,孤芳自賞也罷,欣賞自我也罷,都沒關係。其實,每個人都大同小異,正因為此,我們才要——求同存異。

校園晨曲

曦光微露,校園又迎來新的一天。

大門打開,車鈴聲、跑步聲夾雜著歡聲笑語,湧進校園,標誌著智慧的大門敞開,它在擁抱你。

朗朗的讀書聲中,知識的航船開始啟航。

歐陽修

《蝴蝶花》

誰道閑情拋棄久?每到春來,惆悵還依舊。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辭鏡裏朱顏瘦。

河畔青蕪堤上柳,為問新愁,何事年年有?

獨立小橋風滿袖,平林新月人歸後。

晏殊

《浣溪沙》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池台,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也許今天的天空很藍,但我守著一本書,也無心欣賞……

我就是這樣酷、哭、苦……

——一位有理想人的名言。

春天在哪裏呀?

在哪裏?

在希望的田野裏,懷著希望播種,絕不比任何一位智者的希望更為謙卑。。

每天,看著這顆種子,想象著它將發芽、生長、開花、結果,如同孕育生命的母親,為了希望,奮鬥吧!

生活的魅力,就在五光十色之中,照亮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