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如大海無邊際,廣植淨蓮養身心;自有一雙無事手,為做世間慈悲人。——唐·黃檗

孝是人我之間應有的責任,孝是人倫之際親密的關係;孝維持了長幼有序、父母子女世代相承的美德,是對生命的誠摯感謝,是無悔無怨的回饋報恩。

慶生會

女主人即將過60歲生日了,兒女們要為平日持家辛苦的慈母舉行一個祝壽活動。全家集合商量,要選一個什麼樣的禮物給母親。大家想想,幾十年來每個人都添置衣服物品,隻有媽媽總是說不要;要想辦一桌好的筵席來邀請母親,但是也有人說媽媽不喜歡吃那許多菜。大家研究再三,小弟說:“媽媽最喜歡吃剩菜了!在媽媽生日的這一天,我們就把留下來的剩菜給媽媽享用好了。”到了壽誕日,先生和兒女們笑著對媽媽說:“你每次都說最喜歡吃剩菜,因此我們也隻有用剩菜來給你歡喜,來為你祝壽。”媽媽含著眼淚對著他們說:“數十年來,我就是喜歡吃剩菜。”

每個人每年都有一個小生日,每十年有一個大生日。每逢生日這一天,慶生方式各有不同,有人要出遊,有人要宴客,親朋好友也會送紀念品祝賀;尤其一些有地位、有勢利的人,每到生日,賀客盈門,真是招財進寶,不亦樂乎!

但是,“慶生會”實在說來是“母難日”,因為母親在這一天生養我們,生產時的痛苦、哀號,哪裏值得我們來慶賀呢?所以現在有人把母難日的“慶生會”改叫“報恩日”,或集體聚會,稱作“報恩會”。

母難日也好,報恩日也罷,慶祝生日,應該發揮父教母愛,因為我們的生命是受之於父母,應該以父母為中心。自古有一些賢明的皇帝,為報母恩而在母難日這一天大赦天下,或是邀集天下長者共同慶祝,以示與民同樂。也有一些大財主,選在母難日這一天施粥賑災,惠施貧困。

現在也有不少佛教徒在父母生日這一天印經送人,或是為父母成立基金會、設置獎學金、開辦醫院、設立圖書館等。如果沒有能力做到這些,至少當父母健在時應該為父母設想,做一些他們歡喜的事,例如旅行、參訪寺院、齋僧宴客;若父母不在,可以邀約親朋故舊,談敘父母的懿行,或者出版父母言論的書籍,替父母從事公益,造福社會人群,把父母的德澤遺愛人間,永垂寰宇,並且以此功德回向父母得生淨土,這才是生日慶生之道。

慶生祝壽,尤應避免殺生,因為從自己的生日應該想到,天下蒼生,甚至一切眾生莫不愛惜生命,大家都有生存的權利,所以要護生、助生。若為自己求長生而殺其他生命,於理順乎?所以求長生不一定得長生,能夠護生才能得長生。

生命的意義,除了肉體上的壽命以外,其實我們更應該努力創造美好的語言壽命、芬芳的道德壽命、顯赫的事業壽命、不朽的文化壽命、堅定的信仰壽命、清淨的智慧壽命、恒久的功德壽命、互存的共生壽命,這才是善於體會生命的人,這才是真正善於祝壽慶生的人。

·佛光菜根譚·

生命的尊嚴不在於它的絢麗,

而在於它為後人帶來的懷念。

生命的意義不在於它的長久,

而在於它為後人帶來的典範。

孝親之道(一)

唐朝的道明禪師,俗姓陳,人稱“陳蒲鞋”。為了奉養高齡老母,編織草屨,售得微薄金錢,以為孝養所需,人們因為尊敬他的孝行,因此稱他為“陳蒲鞋”。南北朝時期的北齊,有一位道濟禪師,經常肩挑扁擔,一頭挑著行動不便的老母親,一頭挑著經書,到處講經說法。人們因為恭敬他的高行,也尊重他的母親,要幫助禪師照料老母親,他總是婉拒:“這是我的母親,不是你們的母親,我的母親不論如廁、吃飯,都應該由我身為人子的親自來侍候。”佛教對於父母之恩的回報是很注重的。

自古以來,中國人講究以孝立國,以孝治天下,孝親是非常重要的。以下提供四點“孝親之道”:

第一,供養莫使貧乏。子女幼小時,為人父母者無不盡力滿足所需。兒女長大後,有能力回報時,對於父母所需飲食、生活等基本物資,也要能供應,讓他們無所匱乏。乃至有時候,父母有一些特別的嗜好,隻要是正當的,如散步、運動、喝茶聊天、下棋等,都應盡量給予支持,讓他們感到安慰滿足。

第二,凡事先行告知。有一句話說:“父母心,磨石心。”經典也說:“母年一百歲,常憂八十兒。”無論父母年紀多大,他們的心就像石磨一樣,轉動不停,時時惦念兒女。因此,做兒女的,有什麼事情,出門去哪裏,要告知父母,讓他們安心,免得老人家為你掛念、擔心。凡事你應向父母稟告,讓他們安心,感受到你的尊重,這比你給他再多的供養還要重要。

第三,做事光宗耀祖。天下的父母無不以兒女為榮。你的所有言行、所有作為,不使家庭蒙羞、父母蒙羞,乃至使祖先蒙羞,這就是孝順了。光宗耀祖也不一定是擁有高官厚祿、聲名顯赫,你心中有道德,時時助人,走到哪裏,讓人感到歡喜你、肯定你,父母因為你的善行懿德,受到別人的歡迎祝福,這也是光宗耀祖。

第四,不斷父母正業。假如父母有什麼好的事業、正行,為人子女者更要為他們發揚光大。例如,父母恭敬虔誠,熱心護持宗教事業,子女要有信仰上的傳承;父母曾經幫助教育慈善事業,子女也應該延續他們的愛心,讓父母親的善名遠播十方。有了這些繼承,父母的慧命、事業,都可以延續,這是最大的孝親之道。

孝是人我之間應有的責任,孝是人倫之際親密的關係;孝維持了長幼有序、父母子女世代相承的美德,是對生命的誠摯感謝,是無悔無怨的回饋報恩。這四點孝親之道,可以讓我們實踐孝的精神。

·佛光菜根譚·

我們能擁有天下父母心,則天下人都是我們的兒女;

我們能具有天下孝順心,則天下人都是我們的父母。

孝親之道(二)

小雯是普門寺兒童班的學生,母親幫人洗衣服維持生計。這天,小雯聽到母親小聲地對鄰居說:“隻要多洗幾件衣裳,就可以讓小雯過好一點的日子。”小雯聽了,默默地許下一個心願,要為母親買一台洗衣機。她每天將零用錢節省下來,投到小豬撲滿裏。小豬的肚子滿了,她抱著“小豬”來到家電行,問老板一台洗衣機多少錢,說是2500元。小雯將小豬撲滿打破,總共才2102元5角。小雯落淚:“老板,對不起!等我存夠錢再來。”老板問明原委後,安慰她說:“你先回去吧!不要難過,家住在哪裏?我來幫你想辦法。”晚上門鈴響了,竟然是家電行的老板親自送來一台洗衣機:“感謝你們,因為這位孝順的小妹妹來購買洗衣機,給了我一個很好的靈感,我決定將這種機型的洗衣機命名為‘媽媽樂’。這裏還有20萬元作為獎金,請你們收下。”

父母有生育、養育、教育之恩,可說是功德巍巍,在《父母恩重難報經》當中,曾以七種比喻來說明父母恩德深重,難以報答:(一)肩擔父母,繞須彌山,經百千劫,猶不能報父母深恩;(二)遭饑饉劫,臠割碎壞,經百千劫,猶不能報父母深恩;(三)手執利刃,剜眼供佛,經百千劫,猶不能報父母深恩;(四)刀割心肝,血流遍地,經百千劫,猶不能報父母深恩;(五)百千刀戟,刺於己身,經百千劫,猶不能報父母深恩;(六)打骨出髓,經百千劫,猶不能報父母深恩;(七)吞熱鐵丸,遍身焦爛,經百千劫,猶不能報父母深恩。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