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婚之前,本來是一個人;結婚之後忽然變成兩個人共同生活,尤其是來自不同地方、不同家庭、不同背景、不同習慣、不同觀念的兩個人,把很多的不同忽然結合在一起,要讓婚姻和諧,如鼓琴瑟,確實不易!

婚姻(一)

我有一個信徒,擁有一對漂亮的兒女,我經常讚歎他們是“金童玉女”,但是他們三十多歲了,都還沒有結婚。我就對他說:“怎麼不讓他們結婚呢?”他說:“師父,你不知道啊!現在俊男美女很難找到對象。”我初聽,感到很訝異,後來一想,確實也不錯,現在的社會,要跟俊男美女結婚,得承擔多少的風險,付出多大的代價。

婚姻是人類延續生命的合法契約,婚姻是男女經過公眾認同的規則。

有人說婚姻是賭博,有人說婚姻是存折,有人說婚姻如風箏,有人說婚姻如牢籠,有人說婚姻是戀愛的產物,也有人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有人婚前對婚姻視死如歸,也有人婚後對婚姻視歸如死。

總而言之,婚姻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有感情的婚姻,一種是沒有感情的婚姻。古代的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雙方在結婚之後才開始培養感情;現代的婚姻是自由戀愛,男女雙方在有了感情之後才開始談論婚嫁。不過,現代也有“奉兒女之命”而成親的。無論是有感情的婚姻,或是沒有感情的婚姻,人人總是希望婚姻可以“天長地久”“百年好合”。

古代的女子生來就注定無法與男子享有平等的待遇,也沒有自主的權利。女子晚婚了,就會被議論紛紛,結了婚後不能與丈夫、兒子同桌進餐,丈夫還可隨時找借口“休妻”。女子除了順受外,還必須遵守三從四德,所謂的“三從”就是“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四德”是“婦德、婦言、婦容、婦功”。現代社會女權意識抬頭,已不再像以往,婦女終生隻能扮演著被支配的角色,因此過去大男人的“沙文主義”已變為“新好男人主義”了。

現代的婚姻是男女平等,男女雙方必須互尊互敬、互忍互容,因此胡適把過去女人的“三從四德”改成現代男士應該做到的“三從四得”——所謂的“三從”是“太太出門要跟從、太太命令要服從、太太說錯要盲從”;“四得”是“太太化妝要等得、太太生日要記得、太太責罵要忍得、太太花錢要舍得”。其實,胡適的“三從四得”是提醒結了婚的男女,應該要你我體貼、相互遷就、彼此信任,如此才能維持一個美滿的婚姻。

婚姻不能有想要改變對方的念頭,而是相互適應對方,尊重對方,給對方空間。現代有些男女,有人為了彼此擠牙膏、脫襪子的方法不同而離婚,這就是將婚姻當兒戲,也因為彼此不懂得溝通,彼此不願順服對方所致。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有個凶悍、嘮叨的老婆,經常讓蘇格拉底在眾人麵前困窘不堪。有人問蘇格拉底結婚的下場是什麼,他說:“娶一位好老婆的男人,會變得快樂;娶一位壞老婆的男人,會變成哲學家。”所以婚姻必須付出忍耐,還要學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容忍對方的缺點;婚姻必須學會傾聽,還要不能事事追根究底,要能時時原諒對方的過失。

你要選擇一個美滿的婚姻、相愛的伴侶,除了你的觀念、愛心、經營之道外,還得看你的因緣了。

·佛光菜根譚·

具有同體的平等觀,才能同心同德;

具有共生的慈悲觀,才能共存共榮;

同體與共生,不但是宇宙的真理,

也是人類幸福的準則。

婚姻(二)

有一對青年男女,彼此情投意合,已經論及婚嫁,但由於男方家庭重視家族聚會,女方每次應邀到男方家中聚餐,看到男方已婚的姊妹,總在席間互比財富、成就,尤其用餐時的繁文縟節,總讓喜愛自由的女方深感受不了,因此毅然提出分手,放棄這樁人人看好的婚姻。

一般人的認知,以為一男一女結合,長相廝守,成為夫妻,那就是一樁婚姻。其實,婚姻應該不隻是一男一女的事,婚姻裏麵還包括家族的背景,所謂“門當戶對”,不但經濟的貧富、教育程度的高低要相當,即使這些條件都具備,如果彼此的價值觀念、思想認知不同,也難以白首偕老。

有時即使已經結了婚,也不能隻靠一紙結婚證書來維係婚姻關係,必須有共同的興趣、愛好,有共同的社交生活、共同的話題,才能維係彼此的心。有一位太太,婚前最大的愛好就是聽大提琴演奏,婚後幾度要求先生陪她參加音樂會,但總被先生敷衍、搪塞過去。有一次,她下定決心先買好了音樂會的票,無論如何要先生陪她一起參加。先生無奈,隻得應命。到了演奏會開始,第一首才剛表演一半,先生就已呼呼入睡,而且鼾聲大作,與台上的大提琴互相呼應。任憑太太又推又踢又捏,先生還是照睡不誤,這時太太看著先生的睡相,隻覺無限孤單,不禁黯然落淚。

哲學家蘇格拉底曾自嘲說:“我因為娶了一個悍婦,所以成為哲學家。”但也不是每個人都有這麼好的修養。在現實生活裏,有的人因為婚姻不美滿而遠走他鄉、浪跡天涯,有的人趁機出國留學,有的人幹脆投身軍旅,為的都是不願再與對方痛苦地生活在一起。

有的夫妻,婚前數年的愛情長跑,結果結婚不到幾個月,就因為興趣不合、生活習慣不同、價值觀互異,甚至買東西時,對顏色、式樣喜好不同,對家具、室內裝潢的看法不一致,甚至為了擠牙膏的方式不同而吵架,終至離婚收場。正是所謂“因誤會而結合,因了解而分離”。

過去有很多人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結婚,卻能白首偕老,這是因為男女雙方能互相尊重對方、包容對方,因此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未嚐不好。

有的人個性太強,凡事必須依著自己,不能滿自己所願,就感到失望,這是一種執著。人因為過分執著,沒有異中求同,不容許不同的存在,這種性格,在社會上交朋友、結婚、處眾,都很艱難。甚至即使出家當比丘、比丘尼,或是當神父、修女,在團體裏,一樣不能和人相處。

有一則笑話——如果哥倫布有個多疑的妻子,不斷質問:“你到哪裏去?跟誰去?去做什麼?什麼時候回來?為什麼那個女人(西班牙女王)要給你三艘船?”如此哥倫布能發現新大陸嗎?所以,一樁美滿的婚姻,先決條件是夫妻必須互信、互助、互敬、互諒,才能彼此互補不足,共創美好的未來。

·佛光菜根譚·

婚姻是一份承諾,是一份責任。

夫妻之間應該彼此互相關愛、

互相信任、互相了解、互相包容。

要像光一樣照耀對方,像火一樣溫暖另一半,

在任何環境之中都能坦誠相對,攜手共勉。

婚姻(三)

在早前的社會,還有“先友後婚”的主張,但是現在幾乎“朋友”的這個階段都沒有了,也少有終身之交的遠觀,隻要我歡喜,就可以成雙成對。這麼一來,太容易地結合,也就很容易地分開。我經常也為這許多年輕的人擔心。

人生最大的問題,就是結婚。結婚是人生另一個階段的開始。結婚之前,本來是一個人;結婚之後,忽然變成兩個人共同生活,尤其是來自不同地方、不同家庭、不同背景、不同習慣、不同觀念的兩個人,把很多的不同忽然結合在一起,要讓婚姻和諧,如鼓琴瑟,確實不易!

過去,男子背負中國傳統的道德、社會的希望、父母的囑托、家庭的需要,總要多方維護丈夫的責任,女方則有“三從四德”的要求,因此大都還能維護男女雙方應扮演的夫妻角色。但是現在社會變遷,家庭倫理意識薄弱,婚姻已沒有往昔的神聖、重要了,是以今日社會離婚率不斷上升,男女雙方要求一生情投意合,更屬不易。

過去中國文化“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丈夫為了家庭傳宗接代,實難推翻傳統的要求;女人所謂“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嫁不出去的女人非常沒有麵子,因此就算對婚姻有諸多的不以為然,在傳統的輿論、道德、文化影響下,一個小女子也不得不隨著社會洪流運轉。

過去男女的婚姻,一直受著傳統文化的束縛,但時代不同,現在維護男女婚姻關係的要件,已不是過去的門當戶對、媒妁之言,或是雙方家長同意就算數了。

結婚是一輩子的事,如果把對方估計錯誤,勉強結合,最後禁不起時間考驗,難免以離婚收場,無法天長地久,所以要鄭重其事。以下茲以“結婚三階段”提供給有心人參考:

一、初看:戀愛前,用雙眼把對方看個清楚。因為戀愛前,沒有什麼承諾,也不必遵守任何誓言,可以千挑萬選,因此要把對方看清楚,近視遠觀,統統都合己意,這才可以進行第二階段。

二、再看:戀愛時,要用一隻眼睛看。因為愛情常常會衝昏理智,雙眼有時也會看走了樣,所以要用一隻眼睛看。就如木匠做木工,也都是用一隻眼睛來目測尺規、吊線。用一隻眼睛才能看得直、看得準,不會出差錯,這是第二個階段。

三、不看:結婚後,閉起雙眼,就不必再看了。男女雙方既已結婚,彼此成為一體,何必再睜大眼睛去看耳朵、眉毛、鼻子、嘴巴呢?不看,大家共同生活,也會相安無事。尤其夫妻結婚,大家都是凡人,用不著以聖人的眼光來檢視對方,隻有用愛心、體貼來尊重、包容,那才是結婚的最高境界。

上述三點意見,隻是告訴現代社會的有情人,不要一時衝動、一廂情願、一見鍾情,應該把“初看”“再看”“不看”作為婚姻的三步驟,這也是鞏固婚姻之道。

·佛光菜根譚·

感情若是一廂情願,則難天長地久;

財富若是巧取豪奪,必有敗壞之虞;

名聲若是嘩眾取寵,終將遭人唾棄;

地位若是坐享其成,便會引起非議。

做個好妻子

話說有一男士出差,途中遇一賣鳥者,其中有一鳥能說多種語言,男士驚奇非常,隨即以高價購買,準備送給妻子作為生日禮物。男士因出差任務未完,便將珍鳥托人先行帶回家中給妻子。三日後,男士回到家中,興奮地問妻子:“我托人帶回來的小鳥,你收到了嗎?”妻子答:“有啊!”男士再問:“小鳥現在放在哪裏呢?”妻曰:“在烤箱裏!”男士一聽,大叫一聲:“它是會說多種語言的珍鳥,你怎麼把它烤了呢?”妻子一臉無辜地說:“它一聲也沒吭,我怎麼知道它會說話!”

人都是互相對待的,你為我來我為你。就像夫妻結婚,營造一個幸福的家庭,並不是單方麵的事。妻子愛丈夫,或是丈夫愛妻子,如果隻有一方付出是不夠的,愛要靠雙方共同經營。所以男女既然結為夫妻,就必須相互恩愛、相互信賴、相互包容、相互幫助,才能真正白首偕老。針對如何做個好妻子,列舉五點如下:

一、做個如母姊的妻子。一個男人,即使當了丈夫,其實還是希望和妻子像情人一樣,打情罵俏,甚至偶爾吵吵嘴,都是難免的。但是一個真正成熟的丈夫,更希望自己的妻子,能像母親,像姊姊,把自己當成兒子、兄弟一樣地關心、愛護,所以在佛教的《玉耶女經》裏,佛陀就指導玉耶女,要做個如母如姊的妻子,才是一個好太太。

二、做個如管家的妻子。中國的傳統家庭,一向“男主外,女主內”,所以男人總希望所娶的妻子能像管家一樣,幫他把家管理好。家事其實也像國事一樣,瑣碎複雜,除了柴米油鹽醬醋茶等開門七件事以外,如何侍奉公婆,如何擺平妯娌姑嫂,讓大家和樂相處,乃至要會敦親睦鄰,要能代替丈夫在親族之間做人處事,讓丈夫感覺“家有賢妻”,在外沒有後顧之憂。所以,能把家管理好,才是一個好的妻子。

三、做個如護士的妻子。夫妻之間,妻兒有病,丈夫當然要照顧。不過,男人的生活,以及身體、心理的健康,尤其需要一個像護士一般的妻子,細心、體貼地照顧。做護士的人,最為人稱道的,就是臉上經常掛著如春風般的笑容,性格爽朗活潑,一副天下太平的無事模樣,讓人和她在一起就覺得很快樂,很有安全感。男人所喜歡的妻子就是像護士一樣,能帶給自己身心的鼓勵、慰藉,當然也能促進身心的健康。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