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時節,天剛蒙蒙亮,鬆鶴院早早就掌了燈。
身穿秋香色杭綢褙子的文定伯夫人魏氏淡淡掃一眼炕邊齊刷刷站著的四位女孩,冷聲問道:“五丫頭又沒來?”
正撩起簾子邁步進來的二太太張氏身形頓了頓,不等搭話,世子夫人錢氏已笑著解釋,“才受了驚,許是沒好利索。”
話音剛落,有個天真稚氣的聲音道:“昨天我還看見五姐姐跟丫鬟們在花園裏蕩秋千捉蝴蝶呢。”
是才滿六歲的六姑娘楊婧。
旁邊身穿水紅色比甲的三姑娘楊嬌“噗嗤”一笑,似是意識到不妥,忙拿帕子掩住了唇邊笑意。
穿鵝黃色比甲的四姑娘楊姵暗中瞪她一眼,不悅地說:“五妹妹悶在屋裏整整兩天,就不興出去散散心透透氣兒。”
楊婧正要分辯,魏氏不耐煩地打斷她們,“好了,都坐下吧。”
女孩們按照序齒順次坐下,中間那把空著的椅子顯得格外突兀。
魏氏看著不喜,沉著臉問張氏:“周太醫不是來診過脈了,說脈相強健沒什麼症候,怎麼又不舒坦了?”
張氏支吾著不好作答,昨天夜裏二老爺纏著她鬧了半天,早上險些沒爬起來,還真不知道楊妡為什麼沒有來。
魏氏倒也沒指望她回答,淡淡地道:“今兒也就罷了,明天可不能再誤。咱們楊家姑娘走出門去,哪個不讚聲好,這是為什麼?就是因為咱們詩書傳家有規有矩,規矩可不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得來的,沒有百八十年的底子,就算再是財大氣粗地位顯貴也買不來這好名聲……你們幾個都聽好了,楊家人同根連枝,一榮俱榮,倘若真有那些個不曉事的,咱們楊家也絕不會姑息放縱從而連累他人名聲。”
姑娘們恭聲應著。
這是在敲打錢氏,去年楊家大姑娘的親事就經過好一陣子波折,最後雖是魏氏拍板定下了,可結果卻不甚美滿。大姑娘過得不如意,對娘家便心存有怨,錢氏落得個兩邊不討好,魏氏心裏也梗著刺兒。
訓過話,魏氏這才朝座下最年長的二姑娘楊娥道:“開始吧。”
屋裏頓時傳來整齊的誦讀聲音,這是文定伯府的規矩,每天清晨必須讀半個時辰的女四書。
張氏舒口氣,悄悄對錢氏使個眼色,錢氏知其意,不動聲色地點點頭,張氏便靜默無聲地退了下去。
隻這空當,天色已然大亮。
經過朝露的滋潤,花園裏的花木枝葉翠綠,空氣裏洋溢著朝花的甜香。
得月閣旁邊盛開的紫薇花團團簇簇看著便讓人心喜,尤其那株難得的翠薇,花瓣藍中透著紫,平常最得張氏喜愛。
張氏卻生不起欣賞的念頭,匆匆地沿著青磚鋪成的小路,到了晴空閣,進門便問:“妡丫頭可起了?”
大丫鬟青菱行個禮支支吾吾地回答:“已經叫過兩次,奴婢再進去叫。”
張氏沉著臉一言不發地走進內室,瞧見旁邊梳洗用的麵盆巾帕均已準備妥當,情知青菱所言非虛,滿腹的心火突然就不知該往何處發作,隻在繡墩上坐了。
青菱行至床前,輕輕撩起帳簾掛在床邊銀鉤上,低聲喚道:“姑娘,快醒醒,都卯正了。”
床上人翻了個身,伸出條雪白似嫩藕的手臂,“別吵,好青兒,再讓我睡會兒。”
聲音甜膩嬌柔,根本不像是八九歲女孩的腔調。
張氏“騰”一下站起來,想起昨天青菱提到的種種,腦海中隱約閃過個荒謬的念頭,念頭一起便似生了根似的,擠著鑽著往心底紮,想散竟是揮散不得。張氏猶豫片刻,做了決定,沉聲吩咐青菱,“讓廚房蒸一碗酥酪,蒸一碗火腿蛋羹,跟早飯一並送來,我在這邊用飯。”
青菱躬身退下。
瞧著烏黑長發中掩藏的白淨小臉,怎麼看怎麼單純稚氣,張氏深吸口氣,坐在床邊,伸手推了下錦被裹住的人,“妡丫頭,該起了。”
楊妡迷迷蒙蒙地睜開眼,不情願地嘟噥著,“天還沒亮,起這麼早幹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