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柒月的碎碎念(1 / 2)

外國文學的扉頁總會出現:致謝XX,又或者謹以本書獻給XX。那如果我創作的這個故事非要感謝誰的話,我想感謝在我十五歲那個初秋出現在我生命中的姑娘,我們之間的最深的交集也不過那一年,又在後來的幾年裏大家選擇性回避一些矛盾,終究在時間的長河裏,成了彼此生命中的過客。在故事落幕的瞬間,還是要謝謝,這個故事裏的人不是她,但卻是被別人提及的她給了我一個開始下去的導火索,結果一寫就是一整年。

回到最初開始的地方,我清楚的記得在2017與2018交界的那一天,在S市,一個對我來說異常陌生的城市。那裏的夜色燈火通明,那裏的建築巍峨林立,那裏的江水渾濁滾滾,那裏的人似乎都來自五湖四海,S市與生俱來的包容性吸引著來自不同地方的男女老少,也不過是短短的三天我知道相比大城市的繁華喧鬧,我更加喜歡小城裏的安寧靜謐。

也正是那短短的三天,在S市工作的同學出租屋裏,閑聊中得知那個我想感謝的女孩的近況,隻一句輕描淡寫的描述,就令我心痛不已,而那時的我甚至都不知道關於那個我想感謝的女孩,她現在在何處,又在做著怎樣一份工作,她的現況到底如何,這些都是我不知道的事實,在網絡如此發達的現代社會,隻要你想就沒有找不到的人,可被動如我,依舊不喜去打擾別人。

在回H市的高鐵上,一個鮮明的人物形象就出現在我的腦海中,那時候已經是2018年,距離2017年結束才不過過了兩天而已,第一本以自己筆名寫下的故事也才剛剛開始不久,在真正提筆之處,這個故事裏的一些情節和一些人的情緒也已經在手機備忘錄裏斷斷續續寫了很多,直到今天故事結束,我終於鬆了一口氣,因為它真的可以被我畫上一個完整的句號了,在2019年即將結束的這一天,於別人來說不過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故事,於我來說《陪你走過的春夏秋冬》就真的陪我走過了一整年的春夏秋冬。

從冬天快要結束的時候到冬天開始的時候,無論是開始還是結束,都是一整年裏最冷的這幾天,我又一次想起自己在S市遊玩的那短暫的三天,又一回想起那個總是笑著臉喊我名字的姑娘,她微胖,她看起來還算成熟,她雙眸透亮,她唱歌的聲音很好聽,她在操場上背著我時說我很輕的時候,她在我體檢時因為害怕哭了時後來的關心,她曾一次次在我的腦海裏拂過,她曾是我以為一輩子特別要好的朋友,那時候,她是我的同桌。

六度分隔理論說,你和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所間隔的人不會超過六個。這是很有意思的一個現象,也正是在平日的動漫裏、中、文學著作裏,常常看見作者在創作一個故事時,往往會穿插著他們筆下的另一個故事中的人,不過他們在這裏成了配角,而在屬於他們的故事裏他們又成了主角,所以後來在自己有意無意的寫作過程中,會聯想到自己曾經寫過的那些故事那些人,我突然開始想要找一個突破口,企圖將原本並沒有關係的她與他,或者他與她聯係在一塊。

世界本就是一個圓,許多人兜兜轉轉還是會回到最初相遇的地方,我憧憬著在故鄉或者他鄉與一些人的不期而遇,命中注定的人總會相見的不是嗎?隻不過是時間早晚的問題而已。

有點尷尬,打著言情的幌子寫陪伴,又以陪伴的名義寫成長,《陪你走過的春夏秋冬》其實是一本橫跨近15年的成長故事,我們大多數人從七歲開始步入學生時代,又在22歲開始步入社會,這裏沒有成年人在社會裏的身不由己,這裏是關於青春關於回憶關於愛的成長故事,但我們大多數人的成長不會像林玲那般痛,我心疼她,多少次想給我故事中的女孩一個又一個溫暖的懷抱,還好我的故事裏有一個青梅竹馬的林宇,他是林玲成長成長過程中的陪伴者,也是一路走來參與過她人生的見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