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醜條約》簽訂的時候,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仍滯留在西安。當時帝國主義列強催促她回京,但她看到聯軍仍在北京,怕回京後聯軍找她算賬,不敢回來。其實,列強們早已盤算好了,他們並不想懲治慈禧本人,而是讓她回來,認真地履行《辛醜條約》的條款,把慈禧為首的清政府控製在自己手中,變成他們馴服的工具。
到1901年10月,帝國主義列強見自己發動戰爭的主要目的已經達到,便將駐紮在北京的聯軍撤走了,並再次催促慈禧回京。直到這時,慈禧才相信列強不是要她的老命,於是從西安啟程,經河南、直隸,於1902年1月上旬回到了北京。
慈禧為了討好列強,行至保定的時候,特地坐火車到北京的馬家堡車站。中國有火車,已經有20年的曆史了,但慈禧還是第一次乘坐。此前,她對修鐵路是百般反對的,這次她坐火車回京,實際上是對西方列強敲開中國大門之後所帶來的西方文明的承認。當鑾輿(皇上與太後的轎子)入宮經過使館人員站立的陽台時,她特地從轎中欠起身來,以非常和藹的態度向洋人回禮。1月18日,她又特地接見了各國駐北京使節,這是她當權以來第一次親自接見外國使臣。為了討好這些洋人,過了幾天,她又親自接見了使節的夫人,據說在說起義和團圍困使館時,慈禧還一邊說話,一邊流淚,對使節夫人“表示極大的同情”,她還邀請使節夫人今後多來宮中歡會。這些,都是一向頑固守舊的慈禧過去不曾做過的舉動。她違心去做那些她不願做的事,是為了顯示她對洋人的感激之情,以討洋人的歡心。
為了進一步得到列強的賞識,慈禧還給那些曾一度違抗她的“宣戰”上諭,夥同帝國主義鎮壓義和團的媚外官僚封官加爵。李鴻章雖然已經死了,但因其簽訂《辛醜條約》賣國“有功”,慈禧追封他為一等侯爵。其他的人,如奕匡、榮祿、袁世凱、劉坤一、張之洞、盛宣懷等人,或加俸,或添銜,備極榮寵之恩,就連長期控製中國海關的英國人赫德,也撈到了“太子少保”的頭銜。
在清政府中,帝國主義列強所謂的“顧問”充斥於財政、經濟、軍事、外交等要害部門。美國的精綺當上了清政府的財政顧問,英國的帛黎充任郵政總辦,日本的阪田少佐擔當直隸督統公所的軍事顧問,德國人司肯多福充當山東巡撫的辦事隨員。他們名為顧問實際掌握著清政府的大權,清政府的許多重大決策都受到他們的左右。至於各國駐華公使更是趾高氣揚,公然幹涉中國內政,甚至於幹涉督撫大員的調用。例如,1904年11月2日清政府任命胡廷翰任山東巡撫,德國公使居然要求外務部更換,清政府不得不改胡廷翰為江西巡撫,由此可見一斑。清政府在政治上完全受控於帝國主義侵略者,並成為他們的走狗。清政府變成了“洋人的朝廷”。
20世紀初,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已進入了帝國主義階段。在這個階段,“壟斷組織和金融資本的統治已經確立,資本輸出具有特別重大的意義”。因此,各帝國主義國家對中國的侵略活動,除在政治上直接控製清政府外,主要是以加緊掠奪通商、鐵路、礦產等侵華權益為重點,加緊進行對華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各帝國主義侵略者之間勾心鬥角,展開了激烈的爭鬥。
帝國主義者為了擴大對中國的經濟奴役,首先與中國簽訂了一係列侵略性的商約,英美日本國先後強迫清政府訂立了新的《通商行船條約》。其中規定:一、增開長沙、萬縣、安慶、惠州、江門、沈陽、大東溝等地為商埠。二、整頓內河水道以利外國輪船、軍艦艦行。三、洋商可加入中國股份公司,華商也可加入外國股份公司,為帝國主義實行經濟滲透,吸收中國投資提供更大方便。四、華商設廠製造,都要和洋商在中國通商口岸設廠一樣,由海關征收“出廠稅”,借以加強對中國民族工業的壓迫,便利外國進口貨在中國市場的傾銷。這些商約訂立後,中國的主權和經濟利益都受到了嚴重的損害。每年帝國主義侵略者靠進出口貿易差、外國人在華企業的盈餘及賠款這三項,就從中國掠奪二億銀元以上的財富。根據這些條約,中國不僅在關稅征收方麵受到限製,而且在國內稅收方麵也受到製約。帝國主義還對各地區的軍閥官僚買辦和地主勢力進行直接的控製和勾結,內外相互投資,使得買辦資本勢力得到進一步發展,加重了中國人民的苦難,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