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 初見墨爾本號(1 / 3)

沒錢幹急眼,有錢好辦事;

國弱外邦欺,國強外邦敬。

這兩句話,對於我這個畢生從事航空母艦研究與建造的專業者來講,體驗是何其深刻哦!

我叫姚保洋,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大學生,二十三歲就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船舶重工製造專業。大學期間,還兼修電子信息與核工業知識。那個年代,大學生還少,象我這樣專業的大學生,那可真是“香餑餑”,很多國營單位都爭著招攬。很快,我就被分配到中國人民海軍部下屬的海軍裝備研究所,從事對口的艦船重工研究設計工作。

說起我國建造大型艦船為海軍服役的事,可真叫人糾結!原因就是兩條:一是缺錢,二是沒有參照樣本。雖然早在清朝末年洋務運動時期,我國的船政局就已開始建造護海軍艦,但由於最主要的技術落後,在反抗列強侵略的海戰中,一直處於被動挨打的劣勢,莫說保衛海洋主權,就連國土安全都保不住,這種局麵一直持續到新中國成立。登上曆史舞台的中國共產黨,一心為了扭轉這種弱國被外邦欺的局麵,開始加強海軍建設。

我是一九八四年進入海軍裝備研究所的,對我國海軍尤其是建國後的曆史也是從這時期才了解的。中國人民海軍成立於一九四九年四月=十三日,第一任海軍首長是張愛萍將軍。那時正是國共內戰末期,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橫渡長江,摧枯拉朽,占領了國民黨統治中心南京,收編了國軍的少數殘餘軍艦,算是敲鑼打鼓正式開張,創建了新中國的人民海軍。

五十年代,領袖毛主席就將新中國的航母計劃提上日程,他指示,

“必須大搞造船工業,大量造船,建設海上‘鐵路’,以便今後若幹年內,建設一支強大的海上戰鬥力量。”

隨著六十年代“兩彈一星”的研製發射成功,更加增強了黨中央發展海上航母的信心。轉入七十年代,中蘇關係惡化,與美國關係尚未緩和,我國的安全形勢嚴峻,美國人的無人偵察機經常飛過東南沿海,而我們的海空領域技術又不如人家,中國軍隊除了表示強烈地抗議外,別無他法。這又激發了中國人發展航母的決心。

在這樣的背影驅動下,一九七O年四月下旬,中央軍委下達了一項命令:從即日起,組建航空母艦研究隊伍。這是建國後頭一次開展航母研究的正式命令。在這之前的中華民國時期,國民黨海軍司令陳紹寬也曾力薦航母項目,並信誓旦旦地保證:三十年建造十艘航母!可是這一計劃卻因四年國共內戰成為泡影。

組建成立的航空母艦研究隊伍,其實就是海軍第七研究院負責世界水麵艦艇總體發展研究工作的+四所。研究的任務是航母的曆史、現在和未來,有什麼優缺點,關鍵技術是什麼,怎麼用,以供領導決策參考。這其實就是關於建造航母的專題論證,在當時缺少國際交流的大環境下,中央部門的領導對航母幾乎一無所知。

“航母是什麼,裏麵有什麼,都要從科普開始。”可惜由於“文革”的原困,這一論證過程僅到一九七一年九月份就戛然而止,成了曇花一現。

難怪,當年的周總理在會見外賓時,都忍不住感慨:“我們的南沙、西沙被南越占領著,沒有航空母艦,我們不能讓中國海軍再去拚刺刀!我搞了一輩子軍事、政治,至今沒有看到中國的航母。看不到航空母艦,我不甘心啊!”

到了八十年代,也就是恢複高考製度我上大學時期,正趕上中國的改革開放,航母的論證又被提上日程。大家都知道:改革開放就要“走出去”,但是誰能保護這些走出去的中國利益?陸軍、空軍都過不去,依靠外國也不現實,隻有以航母為中心的強大海軍支持才行!

一九八=年,紅二十五軍裏走出的將軍劉大海出任海軍司令員,劉將軍有著多年的主管海軍部隊及裝備發展經曆。早在一九七五年,他就向鄧副總理彙報過整個海軍建設與發展的建議,重點提到了航母問題。可惜當時改革開放剛剛起步,國力根本達不到建航母的條件,更何況,關於航母的各項論證,還不成孰,隻能口頭上說說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