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伊伯內太空探險分局座落在柯伊伯帶東部內側,是一個懸浮天體較疏的區域。這是一座用較大的空間站構成的龐大的太空站。
因何伊伯人的生存環境與地球人截然不同,是在失重環境下生活,所以其空間站構造特色也與地球人不同。
地球人的建築,因受重力因素限製,大都平麵態,也就是橫長豎短式建築。柯伊伯人的建築則不同,他們所住的飛船與太空宮,大都是球形建築。
隻有內太空飛船與空間站則因克服星球引力而做成偏平或碟形。但這不是絕對的。碟形的,僅僅為了接近星球時通過高速旋轉來保持艙內失重狀態而考慮的。
並不是地球人想象的那樣,是為了獲得更高的速度。按理,在大氣層種,碟形構造的在流體力學的角度而言,不如流線形圓錐狀。
一般來說,剛體的旋轉,其周長上的點的移動速度遠比中心近處的移動速度快。
但太陽係內的物體的空間分布並不遵循剛體旋轉規律,柯伊伯帶如同雞蛋裏的蛋清,雖受太陽引力作用,但卻不象太陽周圍的行星那樣快速繞太陽運行,而是緩慢地改變其位置。
這樣,對於柯伊伯人而言,那些極小的石塊大都是些懸浮著的天體。當然,有些天體因通過太陽周邊時在太陽的引力作用下獲得極高的速度,有的軌道甚至跳到柯伊伯帶附近,成為長周期彗星或小行星。
不過,相對而言,柯伊伯帶內的天體則是相對穩定而緩慢移動著的天體。對柯伊伯人而言,它們與地球人在北極圈移到的浮動中的冰山差不多。
不同之處隻不過是柯伊伯帶的這些石塊,是飄浮在空間中,而不是漂浮在海麵上。
有些小石塊,如偏心率大的行星沿其接近柯伊伯帶的軌道上通過時受擾動而有可能脫離柯伊伯帶的引力作用而跌入太陽引力作用較強的“空洞”區域而成了繞太陽運行的石頭,也就是有繞日軌道的小行星。
因這些小行星就象高處脫落的物體一樣,迅速衝向太陽,所以,它們的軌道往往是從離太陽很近的地方跳到柯伊伯帶上。
成了內太空與外太空間穿行的使者。不過,它們的繞日周期較長,挨近柯伊伯帶後因太陽與柯伊伯帶的相互作用下,它們的運行速度變得很緩慢,因而,柯伊伯人也並不指望“乘”它們訪問太陽。
路易斯的飛船飛行數月後達到柯伊伯帶東部內側的內太空探險分局,受到分局領導與職員的熱烈歡迎。
諸位地球人,請你們不要把柯伊伯人的聚會與迎送儀式看成是眾多的人站在一大會議室或客廳,有一小部分人坐在台上的桌子前,大部分站著或坐在台下的場麵,因為你們的這種想象是平麵想象。
柯伊伯帶人是失重條件下生活著的人,他們的迎送會與地球人截然不同。他們的分局會議大廳是一個龐大的球形中空的太空站。
人們是圍著分局領導與路易斯他們漂浮在其上下左右觀看與交談的一種禮儀性場合。一般隻有重大活動時再舉行。通常情況下都是戴著可視眼鏡遠跟交流的。
也就是說,他們的眼鏡也與地球人不同,他們既能看眼前的景物,也能看定向交流的遠距景物。換句話說,柯伊伯人的雙眼,與地球人的雙眼也不同的。
地球人的雙眼,習慣於看身前的物體,而不能隻年屏幕與遠處的人交流,否則成了盲人,沒法觀察眼前的景物了。這屬大腦的功能單一造成,是先天做的孽,沒法改變的。
柯伊伯人的大腦則不同,他們的大腦視覺區是分兩半球,一半負責看眼前的景物,一半負責觀測自己所選遠跟目標所在區域的景物,也就是通話看物兩不誤。
這是高度文明的史前文明的地球人進.入太空後經過數億年慢長的進化下演變而來的一種生理進化。也就是說,他們的身體原功能因退化而縮小的同時他們的大腦與視覺,聽覺等器官因進化而變靈。
“朋友們,”分局長今天很高興,因為舉辦這種儀式,罕見地被眾多人圍在球狀大廳中央,上下左右四麵八方全是人。
他感受著其單一視覺功能所引來的“眾目睽睽”的陶醉:“今天,我們用盛大迎送儀式表達我們對柯伊伯人的功臣——306內太空探險隊的敬佩與感激。
為此,我提議,我們用地球人的表達式歡迎我們的勇士們,也就是路易斯所帶的探險隊全體隊員,大家鼓掌。”
柯伊伯人沒有地球人這種以鼓掌表示高興的習俗,雖然內太空探險局的職員都知道地球人高興時有鼓掌的習慣,但他們很不習慣。
所以他們的聽了他們的局長的話,都Mo仿自己在地球人視頻裏看到的鼓掌場麵,但因沒有訓練過,鼓起掌來,他們的退化的小手即拍不出聲音,也拍不成節奏。稀稀拉拉,有的拍完了,有的才開始拍。有的連雙手掌還未合到一起就收起臂,草草收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