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7章 遺脈(1 / 2)

聽到方思的話,我的好奇心更重了。

我也沒有多加追問。

回到住處,東方韻娣和狐小蓮還在處理那些不是很重要的文件,我也沒有打擾她們,就回了自己的房間,然後從書櫃上找了一本書來看。

這不是什麼名家所做,而是爺爺閑暇時間寫的一本生活雜記,整本書都是豎版的,經過簡單的線裝,封皮也是爺爺的自畫像。

翻看這本生活的雜記,這裏麵記述都是爺爺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沒有絲毫的江湖事情攙雜在其中。

這本書,我以前看過,一些手稿還是爺爺在別墅的時候完成的,我也讀過。

如今再去翻看,心裏感覺還是特別的親切。

翻著翻著,我就翻到爺爺單獨去浙地時候的一些記述。

記述內容如下:

行至司馬承禎出仕途中反悔之地,與我所見之人相約時辰,仍有兩刻鍾,站於橋上,聽那潺潺溪流,心意尤為雜亂。

子微行至此地,心歸自然,悔恨答應皇帝出仕之邀約,坐橋半日而未進一步。

如今我站在這裏,已然心生悔意,那人我當見,又不當見?

這橋或專門為心中有悔之人所建,來到這裏,悔意更濃,思慮再三,我決定與那人相忘於江湖,此生,抑或,不再見。

看完這一段,我也是愣了一會兒,這也是較早期的一片手稿,從字跡的落墨痕跡來看,應該是爺爺二十郎當歲的時候寫的。

那個時候爺爺正值青春,爺爺所見之人,是爺爺的愛人嗎?

是我奶奶嗎?

說起我奶奶,我從小就沒有見過,甚至連照片都沒見到過一張,不僅僅是我爺爺這裏沒有照片,我父親那邊也沒有。

大概是我父親也沒有見過吧。

同時我也在回味雜記中的內容,這裏說的司馬承禎是道家上清茅山宗的第十二代宗師,修為極高,相傳他在上台山中清修,因為名聲在外,當時的皇帝唐玄宗就數次征召他入仕途,為皇帝盡忠,司馬承禎行至這裏,便因為放不下自然修行,後悔了,因此那座橋也被後世稱為司馬悔橋。

而爺爺雜記中提到的子微,也是司馬承禎,子微是他的字號。

爺爺雜記中接連提到這個人的名字,莫非有所指?

想到這裏,我有點想走一遭那司馬悔橋了。

這次去東海的客家小島,我會路過浙地,正好借著這個機會去看一看吧。

翻看著爺爺的雜記,我時而微笑,時而深思。

時間一晃就到了傍晚的時候,我的手機也是響了起來,我一看是蔣蘇亞打來的。

接了電話,我就聽到蔣蘇亞說:“宗禹,你回來了吧。”

我點了點頭說:“嗯,回來了,你呢,在帝都,還是在省城?”

蔣蘇亞說:“我目前在帝都,明日回去,到時候你還在本部村嗎?”

我說:“就不在了,明日我要去客家的小島。”

蔣蘇亞沉默了一會兒便問我:“這次,我可以同行嗎?”

我這邊也是沉默了一會兒,然後對蔣蘇亞說:“這次你還是不要去了,客家一行,整個江湖都在關注,而且客家小島存有很多客家從江湖各地收集的禍根胎,凶險萬分,你跟著我去,我可能會分心,你留在帝都,或者留在省城,我反而更為心安一些。”

蔣蘇亞“嗯”了一聲乖巧道:“我知道了,隻是我今天在帝都,暫時還沒有辦法脫開身,這次我怕是又見不到你了。”

我說:“無妨,等我從客家小島回來,到時候我應該會在省城好好休息一段時間。”

蔣蘇亞再次“嗯”了一聲乖巧道:“好,那我等你,這次忙完之後,我應該在過年之前,也不會再回帝都了。”

和蔣蘇亞聊天的時候,我的心是放空的,也是放鬆的,也不知道說了啥,總覺得心裏特別的踏實。

可很快一陣敲門聲,就把我從放空的狀態中給拉了回來。

蔣蘇亞也是聽到了我這邊的敲門聲就說:“你先忙吧。”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