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第十三章 龍(1)(1 / 3)

青龍看了看白虎說道:“這個事情也是龍族的內部事情,沒法說的!”

“青龍大哥不別聽白虎大哥瞎說!”朱雀安慰說!

“恩,對了小子!你是我的召喚人,你點對我們龍族有了解!”青龍看著雲鵬說道!

“不用吧,能招呼你就行!了解什麼!”雲鵬說道!

“不行,你必須聽!我們龍族有很多的說法,你一定要知道!佛教,道教很多很多,你必須知道!”青龍瞪著眼睛說道!

“好吧,好吧!你說吧!”雲鵬有點害怕的說道!

“龍王信仰是隨著佛教的興起而產生的,但是又與印度佛教中的龍王有很大差異。可以說中國的龍王是佛教道教雜糅的產物。道教引進佛教龍王並加以改造,形成自己的龍王體係,稱諸天龍王、四海龍王、五方龍王等。具體例子:1.《太上洞淵神咒經》中的“龍王品”列有以方位為區分的“五帝龍王”,以海洋為區分的“四海龍王”,以天地萬物為區分的54名龍王名字和62名神龍王名字2.《西遊記》中的四海龍王(東海敖廣、西海敖欽、南海敖潤、北海敖順)3.唐玄宗時,詔祠龍池,設壇官致祭,以祭雨師之儀祭龍王4.宋徽宗大觀二年(1108年)詔天下五龍皆封王爵,封青龍神為廣仁王,赤龍神為嘉澤王,黃龍神為孚應王,白龍神為義濟王,黑龍神為靈澤王。5.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運河龍神為“延庥顯應分水龍王之神”,令河道總督以時致祭。”青龍介紹了人類知道的龍的傳說!

“還有就是,道教道教是中國的本土宗教,是在原始宗教的基礎上形成的,集巫術、自然崇拜、動物崇拜及秦漢時期的神仙方術於一身,並加以理論化和係統化的一門宗教。早期的道學家已經意識到龍來自於蛇。《黃白篇》有:\"蛇之成龍,亦與自生者無異也。然其根源之緣由,皆自然之感致。

東漢順帝時,張道陵倡導的五鬥米道,奉老子為教主,以〈老子五千文〉為主要經典,逐小形成辦有教理、教義、教規的一種人為宗教形式。道教自形成之初,便與龍崇拜有不解之緣。先秦時代的乘龍周洲四海、乘龍升天,以及以龍溝通天人的信仰,被道教全盤繼承。道教創始人張道陵的子孫都繼承其業,均稱\"天師\",並傳達室說與龍有緣。傳說第三代天師名魯,傳說他有十個兒子,號\"張氏十龍\"。另有一則傳說稱:張魯的女兒在山下洗衣,忽有白霧繞身,因此竟未婚而孕,感到羞恥,便自殺身亡。死前留下遺言,務必剖屍看腹中為何物。結果,腹中有兩條雙胞胎小龍,婢女把它們放進漢水。其後的許多道教代表人物都被說成與龍有神秘的關係,如南朝時的道教代表人物陶弘景,傳說其母夢龍而生,他是一個龍種。龍在道教中最主要的作用是助道士上天入地,溝通鬼神。龍被認為是\"三轎\"之一。這裏所指的\"三轎\",一曰龍轎,二曰虎轎,三曰鹿轎。道教的三轎主要是作為其上天入地的乘騎工具。張光直先生認為:\"濮陽第45號墓的墓主是個仰韶文化社會中的原始道士或是巫師,而用蚌殼擺塑的龍、虎、鹿乃是他能召喚使用的三轎的藝術形象。\"他把蚌殼龍、虎、鹿與古代原始道教上三轎相聯係,認為二者有淵源關係。

傳說有法力道行的天師、真君還能召龍、驅龍。《酉陽雜俎。怪術》稱:在一個名叫雲安的地主,江邊有十五裏險灘,舟楫若不靠人拉纖,無法通過。瘦代天師翟幹佑念商旅之勞,結壇作法,召來群龍,共14條,均化作老人。翟天師讓它們夷平險灘,以利舟行,群龍領命而去。一夜之間,風雷震擊,嚴敕神吏召它前來。三日之後,方有一女子來到,原來是一條雌龍。好申辯說:乘船過這條江的,都有是富商大賈,給他們拉纖的,都是雲安的貧窮百姓,他們一向靠拉纖過活。倘若險灘沒了,舟船通行無阻,他們靠什麼吃穿呢?寧可要險灘以贍纖夫,不願利舟楫以安富商。翟天師聽後連連點頭,於是又召諸龍一切恢複原樣。這也是說我們龍族的重要!”青龍直接說了下去!

“哦,佛教和道教不是差不多嗎?就不用介紹了吧!”雲鵬打趣道!

“小子,你以為我會和你開玩笑嗎?你知道你自己的使命嗎?看來等你的使命道了你身上的時候,你要是叫不出來我讓人給殺了,是最好的辦法了!”青龍看見雲鵬打趣很不滿的說!

“使命,哦,我聽聽吧!我還不想死,我還年輕!龍哥哥說吧!”雲鵬用著一種極為玻璃的話說著!

“在佛經中,龍王Nāgarāja名目繁多,佛教中龍,應為眼鏡蛇,而不是傳統的中國神龍,如《妙法蓮華經》稱:龍王有八,一為難陀龍王,二為跋難陀龍王,三為娑伽羅龍王,四為和修吉龍王,五為德義迦龍王,六為阿那婆達多龍王,七為摩那斯龍王,八為伏缽羅龍王。龍和佛教的關係目前在學術界還有爭議,一說中國的“龍王”崇拜是隨佛教從印度傳入的。理由是在中國本土的龍崇拜中,原無\"龍王\"崇拜。在漢代之前,隻有“龍神”,而無“龍王”。隋唐之後,佛教信仰傳入中國,龍王信仰遍及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