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讀者對南北朝時期的曆史不太熟悉,很多官爵和稱呼,現在看到,往往有些脫節。因此,我查找了一些史料,彙總成了北周官製詳解,供大家交流熟悉。
1、六官製的發展過程
北周官製,刻意仿古,效《周禮》六官之製。
《周書·文帝紀下》說:
西魏恭帝三年(公元556年)春正月丁醜,初行《周禮》,建六官。……初太祖(即宇文泰)以漢魏官繁,思革前弊,大統中,乃命蘇綽、盧辯依周製改創其事,尋亦置六卿官,然為撰次未成,眾務猶歸台閣。至是始畢,乃命行之。
西周的六官製度,是適應西周當時的社會製度,即奴隸主對奴隸專政的一種製度。西周的太宰,最初本職是宰牲官之長。在殷代之初,伊尹就是善於烹調,以調和五味的理論治國(治大國如烹小鮮),後來做了宰相。西周也以太宰為宰相。太宰的本職,實際就是周天子的宮內大臣或奴隸總管。隻有在周天子下了“百官總己以聽於塚宰“的命令之後,太宰才有權總攝五府,變成塚宰。
所謂“五府“,是指地官司徒府、春官宗伯府、夏官司法府、秋官司寇府、冬官司空府而言。五府都得接受塚宰的命令,塚宰就由宮內大臣或奴隸總管變成和後世內閣首相相似了。
這套西周奴隸社會的官僚體係,宇文泰本想原封不動地把它搬到自己的政權中,這自然會碰到一些困難。所以北周的統治者,沒有機械地襲用《周禮》的六官製。
例如軍隊的建設,六軍禁衛和府兵製度,並沒有因實行周官製而打亂;又如地方官製自總管、刺史、郡守、縣令至黨正、裏長等一套組織,也依舊原封不動地保存了秦漢時期的官僚體係。
北周初年,宇文護任太師,大塚宰,政自護出,軍政大權都操在宇文護一人手裏。
這時“五府總於天官“,六官製還顯不出它的弱點來。到了周武帝宇文邕親政以後,情況就不同了。
中央集權國家大權不容旁落,一切軍政大權都得由皇帝直接操縱。於是,武帝殺掉宇文護,任其弟大司馬齊王宇文憲為大塚宰。《周書·齊煬王憲傳》載,武帝以憲“威名過重,終不能平,雖遙授塚宰,實奪其權也“。
從大司馬遷大塚宰,應該說是升了官,而傳記說“實奪其權“,是因為大司馬有軍權,遷為大塚宰後,如果皇帝下“五官總於天官“的詔令,那就有宰相的實權,比大司馬的權力更大。如果沒有下“五府總於天官“的詔令,那末大塚宰隻能算是宮內的大臣,不成為首相,隻是有名無實的職官。
五府不總於天官,大塚宰沒有實權,皇帝把國家的最高權力都掌握在自己手裏。雖然日常性的政務工作仍由六官來處理,但大事的決策,則必須要與皇帝很接近的官僚才能參預。這樣,天官的禦正大夫,“任總絲綸“,就成為中書監、令之任了。納言大夫,出入侍從,就成為門下待中之任了。春官的內史,由於“朝政機密,並得參詳“,地位也顯得非常重要。
北周後期,在中央政府的組織形式方麵,表麵上盡管是《周禮》一套六官製度,實際卻是沿襲魏晉以來所形成的三省製度。
2、六官製自西魏起發源
西魏時候,執政的宇文泰曾命蘇綽、盧辯用《周禮》所載官製改造西魏官製。
魏恭帝三年(公元556年)正式實行。
第二年,北周取代西魏,官製則不變。
官品分為九命,第一品為九命,第九品為一命,以九為上。祿秩以石計算。
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正九命。少師、少傅、少保為三孤,正八命。
三公三孤皆為“論道之官“,不與實政。
中央政務由按《周禮》設置的“六官“主持。
所謂六官,指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
六官各置一府,長官稱卿,合為六卿,均正七命。
天官府長官大塚宰卿,地官府長官大司徒卿,春官府長官大宗伯卿,夏官府長官大司馬卿,秋官府長官大司寇卿,冬官府長官大司空卿。
六卿主持中央政務。
天官府大塚宰統司會、宗師、左右宮伯、禦正、納言、膳部、太醫、太府、計部等。
地官府大司徒統民部、載師、師氏、保氏、司倉、司門、司市、虞部等。
春官府大宗伯統司宗、守廟、典祀、內史、禮部、太中、樂部、太卜、太祝、司車輅等。
夏官府大司馬統司馬、職方、吏部、司士、司勳、左右武伯、兵部、大馭、司右、司射、駕部、武藏等。
秋官府大司寇統司憲、刑部、掌朝、布憲、蕃部、賓部、司要、司調、田正、司隸等。
冬官府大司空統工部、匠師、司木、司土、司金、司水、司玉、司皮、司色、司織、司卉等。
分設上大夫、中大夫、大夫、上士、中士、下士。
北周初年和北周末年,天官府權力極大,其餘五府之事總於天官。
此外還有大前疑、大右弼、大左輔、大後丞(以上稱四輔)、大丞相、總管等官稱。
要知道的是,後周改革官製與王莽改官製一樣,充滿著複古思想,但魏晉以來三省製度的發展已不可逆轉。即使在後周官製中也依然存在著三省製度的內涵。
比如,天官府的禦正上大夫掌出納詔命,春官府的內史上大夫“朝政機密,並得參詳“,相當於中書省監、令之任。天官府的納言大夫,掌侍從左右,亦參與機密之事,相當於侍中之任。六官的地位實與尚書八座的地位相當。
所以隋代北周後,首除六官,恢複三省,並非偶然。
北周地方分州、郡、縣三級。除雍州(治今陝西西安市西北)設州牧外,各州設刺史。郡除京兆設尹外,各設太守。縣設令。
州、郡、縣各以民戶多少分為五等,決定命官高下。
軍製亦仿周官六軍之製,把十二軍鮮卑禁旅改為六軍,六軍分統於六柱國,每軍設兩個大將軍,每個大將軍督兩開府,共二十四開府,開府下又有郎將,稱之為府兵製。
西魏時掌握實權的宇文泰與宗室元欣都是柱國,與六軍柱國合起來為八柱國。
3、北周官爵詳列
北周官製比較完備,有“三公“(太師、太傅、太保),“三孤“(少師、少傅、少保),“六卿“及其屬官上、中、下大夫,上、中、下士之官。
官階不叫“品“,而叫“命“。仿“九品“而定“九命“之製,“一命“最下、“九命“最尊。
“九命“官製創始於西魏,《周書·文帝紀》雲:
魏廢帝三年(公元554年)春正月,始作九命之典,以敘內外官爵。以第一品為九命,第九品為一命。改流外品為九秩,亦以九為上。
北周承西魏之製,每命再分為二,《通典·職官》雲:
後周製九命,每命分二,以正為上,凡十八命。又行五等封爵:王、公,正九命;侯,正八命;伯,正七命;子,正六命。祿製以石為準,如公為萬石;上大夫四千石;“下士“為一百二十五石。
具體官爵詳情如下——
正九命(正一品):
太師、太傅、太保、王爵、國公、柱國大將軍、大將軍
九命(從一品):
驃騎大將軍開府儀軍三司(建德四年,改為開府儀同大將軍,仍增置上開府儀同大將軍)、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建德四年,改為儀同大將軍,仍增置上儀同大將軍)、雍州牧
正八命(正二品):
少師、少傅、少保、侯爵、驃騎將軍、左光祿大夫、車騎將軍、右光祿大夫、刺史(戶三萬以上者)
八命(從二品):
四征(征東南西北)將軍、左金紫光祿大夫、中軍、鎮軍、撫軍將軍、右金紫光祿大夫、大都督、刺史(二萬戶以上者)、京兆尹
正七命(正三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