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寧晨悠然漫步於翔飛中學內,想著這一句從小背到大,爛熟於心的詩句,心裏暖洋洋的。理想終於實現,十年寒窗苦讀有了回報。
從小,自己就被那三尺講台吸引,渴望成為一名教師,桃李滿天下,那是多麼偉大的職業呀。在傳播知識的同時,自己的思想亦被許多人熟知,那一刻,內心是多麼的滿足!當自己銀發蒼蒼的時候,有那麼一段美好時光可回憶而感到幸福。對自己,就無愧於心了,自己的人生也就成功了。
漫步著的寧晨,聽著耳邊沙沙的竹葉聲,想起了那一段求學的時光。
寧晨,在山裏長大,與山水結下了不解之緣。她不是智者,也非仁者,但她喜歡故鄉的山山水水,癡迷那山那水,把它們永久的放在心間,陪伴著自己。山是那樣偉岸,水是那樣靈秀,雖沒有山水畫那樣唯美,卻是養育了她的一方水土。
父母都是老實巴交的莊稼人,一生被困於田地的“孤島”上。但她的父母極力支持她念書,讓她好好的讀書,闖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不用再回來這一塊窮山寡水的地方。父母被栓了一輩子,他們不希望女兒像他們一樣,臉朝黃土背朝天地勞苦一輩子,最後卻隻是活了一生而已。
寧晨,自小就沉默寡言的文靜女孩兒,不苟言笑的她,冷靜得如一汪湖水,隻會偶爾蕩起一波兒漪瀾。
中小學時,她隻靜靜地看書。把老師布置的作業完成之後,就不在看課本,而是去找自己喜歡的書來看。其實,在農村,那時是沒有什麼書的,幾本破舊的小人書,幾本泛黃的作文書,不知被看了多少遍,一遍又一遍的看,看了一遍又一遍。所以,她養成了愛書的習慣。她的書,幹淨,整潔,除了筆記,決不會在書上多畫一筆;書角沒有卷曲,整本書沒有任何的破損、折皺,用過十幾遍的書,隻微微泛黃,整本書平整得如一塊木匠手裏修正過的木板。
在學校,她寂寂無名,沒幾個人會在意她。她很平凡,平凡得沒人會記起她。成績在班裏也隻是中上水平,從小學到初中,一直如此。班裏隻要有她沒看過的書,便借來看。她有時發呆,胡七八糟的想些事情,有些時候,她自己都不知道在想些什麼。有時,她也會幻想自己成為作家,偷偷做著一些不符合實際的夢想。
她把一切看得太開,什麼都滿不在乎;她又什麼都放不下。在這自相矛盾的心理下,她刻意壓製自己的心緒,喜怒哀樂從不說出口,也不表現出來。她越來越沉默,“沉默是金”,她一直認為有理。她認為,做事要先動腦再動手,不能隻動手不動腦,更不能隻動腦不動手。沒人知道,她心裏埋藏了什麼,有時她自己也理不清楚。不知為何,有時莫名的煩躁。
二
寧晨奉行,一切要順其自然,不可強求的宗旨。是自己的,總會得到,不是自己的,就讓它隨風而逝。
中考後,她進入市裏一家不錯的高中就讀。
進入高中後遠離了農村,身在市區適應一切新事物。但她不畏怕,隻會讓自己更堅強。她習慣了一個人的生活,九年的寄宿生活,培養了她獨立生活的能力。“若你有心思畏懼困難,不如想想應該怎麼去解決困難。”這是她常對自己說的一句話。
嗜書的她,因多年未有機會使自己博覽群書。所以,周末的時候,她會在書店裏渡過,去尋找一些自己喜歡、感興趣的書籍來讀。她並不是不注重課本,注重考試。她知道既然無法躲避,在做得最好與做得最壞之間,一定要選擇做得更好。“隻有掌握了課本上的知識,也許你才可以走得更遠。”她常這樣想。周一至周五,一心一意攻讀課本,迎接考試,周末給自己分配點自由時間,去讀自己喜歡的書。
也許是緊張的學習過得充實,使身入其中的她,渾然忘了時間。晃眼間,高考已到。
晨光微現,百鳥競鳴。霧如薄紗掛在天邊,掩住朝陽,半透明的紅紗,似真似幻。頑皮的露珠,久久不肯離開木葉,在陽光下閃現銀光。青青小草,展開雙臂,接飲陽光雨露。
寧晨早早起床,走在去高考考試場地的路上,清風扶臉,帶著既欣喜又擔憂的感覺走向學校。不知怎麼地,這一段平常覺得很短的路,今天卻怎麼也挨不到。“也許是今天將要高考的緣故吧!\"寧晨這樣想著。三年的勤學苦練,真正檢驗卻隻在這兩天,成也此,敗亦此。台下十年功,台上一分鍾,真的殘酷。沒經曆過高考的人,很難有這份感受。寧晨當然沒經曆過高考,自然美這感受,這是前輩的經驗。但即將經曆高考的她,心情一點也不輕鬆。喜憂參半的心情有很多,但這麼難受,大喜與大悲之間沒有分界線的,寧晨還是頭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