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4章 董卓之誌(2 / 3)

至此,我不得不承認,李傕暫時說服我了。但他這隻是一麵之詞,我還需要繼續查證。我不由又提出了我的疑惑:“這些攻擊董公的言論,存在很久了,如果將軍刻意編造說辭,時間上完全來得及,我還是不能驟然相信將軍。”

李傕再次笑道:“張將軍能有這個想法,實在是人之常情。實際上如今天下悠悠之口,皆在傳說董公之非,若非我等知道內情,就連我等也難辨真假。敗者為寇,就連如今我西涼軍勝了,也照樣可以被小人之口攻擊成賊寇。未來的曆史,不知道還會給我西涼軍將士編排些什麼罪過呢。這一點請拭目以待。”

李傕這段話再次讓我心中一動,莫非後來李傕郭汜的那些惡行,也是被人栽贓不成。想來想去,有一點是李傕應該還沒有準備好的,且問問他看看:“照將軍如此一說,西涼軍自董公到將軍等以下,莫非都是替天行道,鋤強扶弱,可以讓人欽敬的麼?不知道董公和公等在這方麵有什麼作為?”

李傕大笑:“張將軍真非凡人也。這一問問得好。且聽我慢慢道來。首先張將軍應該知道,如今天下悠悠之口,攻擊董公還有一個看上去不是很重要的細節,那就是董公當初剿滅黃巾賊並不積極。而這也恰恰反證了董公不欲與起義軍為敵。同時張將軍還要知道一件事,董公之所以擁有進軍長安的資本,恰恰也是因為作戰有功。而董公的勝仗,都是在涼州打的。這充分說明了一點,董公善打外戰,而不屑於鎮壓民眾。”

我聽得不由肅然起敬:“將軍說的是,董公之行,實乃振聾發聵也。又聽有傳聞說,董公剿黃巾時,被劉備等所救,反而不正眼看他們,卻是為何?”

李傕冷笑道:“他忠於他的皇帝,董公忠於他的黎民,道不同則不相為謀。”

這一次不由得我不鼓掌:“不管將軍所說是否真實,單單將軍的說辭本身,就體現了將軍的拳拳之心。這一點我不能不鼓掌。”

卻聽李傕微笑道:“張將軍鼓掌鼓早了,實際上董公和西涼軍的義舉,這才是一個開始。董公唯一的錯誤,就是不應該衝冠一怒為紅顏,自毀西涼軍大好前程。否則今日局麵,有董公在,會好很多。我再問張將軍一個問題,你可知道,董公為什麼會廢少帝?”

我笑道:“這一點包括董公的敵人也承認,實乃陳留王更加聰明,更適合治國。”

李傕大笑:“這就對了。試想江山社稷,交給皇帝一人,已屬後患無窮。而皇帝又隻在一家人中,這更是危險萬分。如果在這一家子人中找出的還不是最聰明最仁慈的,那就更加麻煩了。所以董公看到大漢朝要交到少帝這樣的皇帝手中,陳留王反而要埋沒,心中實在難安。加上西涼軍的責任本就是為了天下的黎民百姓,所以董公奮然另立陳留王,以雷霆之行,震懾群臣,實乃為大漢朝做了一件大大的好事。”

我不得不再次鼓掌:“董公這件事,做得很對。隻不過董公因為這件事濫殺無辜,就太過分了。如果能夠做得更加完美一些,豈不更好?”

李傕聞聽此言,騰身而起,重重地捶了一下桌子:“董公之冤,莫過如此。哦,不好意思,我不是針對張將軍。實乃這種議論太氣人了。張將軍應該知道,廢立皇帝,阻力有多大,若沒有雷霆之行,不但事情難成,而且會給董公和西涼軍招來禍患。董公所殺,皆是朝廷中酸腐之輩,非殺之不能控製局勢。而且董公也不是亂殺,袁紹、袁術兄弟,不就被董公放過了麼?若非如此,又豈能有這兩兄弟糾集關東諸侯討伐董公之舉。盡管其事不成,但終究給西涼軍帶來禍患,流言不止,恐怕千百年後,也沒有人知道實情了。而且董公也因此被殺。可歎啊,董公雖然以大義打動了溫侯,溫侯卻錯聽小人言,斷送了我西涼軍大業。”

我不由好奇道:“將軍所言西涼軍大業為何?”

這一次李傕終於正色道:“當初董公遊曆天下,廣交豪傑,就立下天大誌向,保邊疆、安黎民,使朝中有賢良,奸佞不得行,壯士能用命,清流之道能行,庶幾民無饑者,匈奴不過陰山,羌人難侵西涼。如此天大誌向,卻甚難實現,所以董公投軍西涼,奮身殺賊,聚集豪傑,待機而動。黃巾起時,董公大為振奮,本以為黃巾勢大,一旦得到天下,以大賢良師之賢,心願能夠得了。不料清流於此時被朝廷赦免,群起效命,生生將天下大治的大好機會斷送了。為此董公泣血號哭,不得不繼續積攢力量,思量以自身實力實現誌向也。終於何進與十常侍交惡,董公趁機領軍入京,風雲際會,獨掌兵權,從此可以有所作為矣。董公歿後,我等常受董公教誨,不欲其大業虧於一旦,不得不趕走奉先,重掌朝政,至今不敢忘董公之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