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拱與張居正走出午門,見大漢將軍拖著幾名年老的監察禦史的屍體,在瞧了眼捂著屁股疼的齜牙咧嘴的僥幸存活的言官們。
“陛下,心中還是有分寸的。”高拱是真怕皇帝把這些人給全打死了。
張居正點了點頭,大臣們鬧得這麼凶不殺幾個猴子嚇嚇雞,皇帝的麵子也沒地方擱。這是維護皇權必要的措施。
高拱朗聲地說道:“諸位同僚,回家吧。此間事了了。”
那幫挨板子的言官們,一聽高拱這話,午門前氣氛頓時活躍了起來,言官們也一掃剛才的陰霾,紛紛開懷大笑。
這就是明朝文官最好玩的地方。
細讀明史,我們不難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大明朝的文官在吸取了大宋滅亡的教訓後,都異常的有骨氣。因此大罵奸佞、掃皇帝麵子這種事情,大明曆代,屢見不鮮。
於是在明史中我們能看到諸如方孝孺、蔣欽、楊繼盛、東林六君子之類的鐵骨漢子,他們都爭先恐後的搶著送死,然後欣慰地說道:“我也能流芳千古了。”
這就是大明朝文官們的著名心態。他們從不怕死,而且是真的不怕死,對於這些人來說,名譽比性命更重要。
乾清宮中朱翊鈞不甘心的問道:“師傅,當真要放棄教武堂這個做法?”
秦川笑著說道:“本來我對教武堂這事就不報太大的希望。”
這個世界上,從來就沒有隨心所欲的活法,就算是言出成法的皇帝,也不可能。
秦川狡猾地說道:“其實我們的目的達到了,武舉與整頓三大營是文官們給出的讓步,那就讓他們後悔去吧。”
“師傅,這武舉沒用啊!”朱翊鈞納悶的反駁,他可是查了好多資料的。
明代武職多半由世蔭承襲,加上由行伍起家者,武舉隻是個補充形式,三年一試,先策略,後弓馬,策不中者不準試弓馬。
但問題來了,一般能考過策略的人,都可以去考秀才了,還混什麼武舉啊!沒辦法,誰叫大明重文輕武太嚴重,有才幹的,都去跑去當書生去了。當‘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這話當大家沒聽過嗎?
最著名例子,就是那個被傳首九邊的熊遷弼先中萬曆某科湖廣武鄉試第一名,後棄武就文,又中湖廣鄉試第一名,次年登進士。
所以,武舉選上來的都是歪瓜裂棗,難當大用。
秦川神秘一笑道:“這還不簡單,改革啊!也讓高拱他們嚐嚐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的感覺。”
次日,從皇宮傳出來皇帝要重開武舉的消息,而且這次武舉和以往大大不同,這次武舉分為三考:初場試武藝,內容包括馬步箭及槍、刀、劍、戟、拳搏、擊刺等法;二場試營陣、地雷、火藥、戰車等項;三場各就其兵法、天文、地理等法。取三場考試總分高者入選。而且這次最終選出二百人,進入三大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