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序(1 / 1)

前王朝末年,哀帝暴政,苦其百姓,壓迫得艱難困苦,水深火熱。

恰逢遇百年大災,地陷天塌,天災人禍,家家戶戶遍有嚎泣之哀,闔門而殪,悲慟聲彌漫。

天災地陷,大雨傾盆,過後又出瘟疫,僅半年,出門可見滿目荒涼,屍骨露野,百姓民不聊生。

哀帝見天災,非但不體恤百姓,反而日夜沉迷酒肉,日夜笙歌。

天災人禍,又又奸臣當道,扣押賑災響糧,迫害忠良之臣。

天盛國伺機而動,趁亂領兵引起戰火,戰亂烽火連天,今朝太祖皇帝趙開霽時為奉國將軍,受先朝哀帝之命前去平戰亂,護衛疆土。

大捷凱旋途中受奸臣所害,構陷其謀反一罪。哀帝下令,讓先朝京都軍,率鐵騎萬兵,將趙開霽伏誅在途中。

趙開霽不願認罪伏誅,率其兩萬餘殘兵奮力抵抗,揭竿而起。

趙開霽領著兩萬殘兵殊死搏鬥,曆經奮戰一日一夜,旌旗四倒,橫屍遍野,血紅晚霞與地上流淌的鮮血渾成一色,染紅了整片荒蕪大地,血腥充斥四郊。

趙開霽與京都軍為鐵騎禁衛軍對峙最後,京都軍力比趙開霽略勝一籌,趙開霽知不能勝,望著那抹日落夕陽,負傷流血的手倚著長戟,望著身後將士前仆後繼,鮮血如絨毛四處飛濺,哀吼一聲,聲音響徹平野。

正當兵敗時,趙開霽見一抹英姿從夕陽中踏馬而來,身後率鬱王千鐵騎。

最後,鬱王鐵騎生擒京都鐵騎將領,擊降鐵騎,自願歸在趙開霽麾下。

趙開霽自此揭竿而起自立為王,一路攻至天子腳下,殺進皇宮,逼哀帝退位,改國號為周。

當年救趙開霽一命,一路輔佐趙開霽打天下的那名紅羅玉麵將軍,被封為長寧公主,其夫君鬱王為南淮王,受命鎮守南疆,平定戰亂,世代尊享承襲爵位殊榮。

太祖皇帝趙開霽建立王朝,又平定戰亂十餘年,等坐穩帝位,周國已是滿目瘡痍,百姓流離失所。

天盛國見周國根基不穩,便長年征戰周國。

周國戰亂不斷,路途白骨隨處可見,田園荒廢,百姓無業可興,國庫空虛,軍糧短缺,周國幾乎亡國。

後天盛國突遇天災,無力南征,長寧公主趁機主張兩國議和,太祖趙開霽體恤百姓多年受戰亂之苦,接納兩國議和,割讓一城,平息戰火,周國才得以休養生息。

啟昌二十三年,後明德皇帝趙承望繼位,明德皇帝趙承望醇厚,秉承太祖皇帝遺旨推行休養生息之政。

和興年,明德皇帝趙承望病逝,明熙皇帝趙宏臨繼位。

離太祖皇帝開朝立國六十六年,今元陽年,明熙皇帝趙宏臨忽然暴斃在朝堂之上,太子有疾,故群臣商議,推大皇子趙旭繼位登基,年號隆昌。

南淮王府離京遠,雖手握重兵,但不牽涉廟堂之爭,經君主更替,效忠君王,固守南疆,護衛國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