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好脾氣的壞皇帝(1 / 3)

1、亂我家者,必太子也

宣帝去世,皇太子劉奭繼位,是為漢元帝。

劉奭繼位以後,有兩個女人升了級。一個是霍光先生的外孫女上官女士,升級成成年老皇曆―――太皇太後了。

另一個是漢宣帝的皇後王氏,升為皇太後。估計看官該排在下的不是了,怎麼這個女人連提都沒有提過?!您先息怒,這位王皇後的事情的確是沒有提過,現在補上,幾句話就完事。

首先得說明一點,這位皇太後,我們不能按照慣例稱她為王太後,而得稱她為邛成太後(她爹被封為邛成侯)。

原因是因為另外有一個姓王的女人後來也成為了皇後,而且區區在下以為這後一個王皇後其風頭基本上此後兩千年的王姓女人都無法與之相提並論。

這個女人就是邛成太後的兒媳婦王政君。這個女人後麵的戲份實在不是一般的重要,所以不用提醒大家記住她。

還是回來說我們的邛成太後。

元康二年(前64年)的時侯,霍成君已經被廢兩年多了。宣帝覺著總沒有皇後也不是個事,就開始琢磨著立個皇後。

當時有好幾個候選人:館陶公主的母親華婕妤及淮陽王劉欽(宣帝次子)的母親張婕妤、楚孝王劉囂(宣帝三字)的母親衛婕妤都受到漢宣帝的寵愛。

其中,漢宣帝最寵愛也最想立的是淮陽王劉欽的母親張婕妤。但是由於霍成君企圖毒死太子的教訓實在是太刻骨銘心了,所以立皇後的事情遲遲不決。

最後宣帝想出了一招:挑選了一個後宮中沒有兒子而且以謹慎老實著稱的女人作皇後,就是我們的邛成太後。

名義上邛成太後是皇後,可是宣帝對他一點也不待見。邛成太後很少能夠見到宣帝,其實她就是一掛著皇後名號的太子保姆。

邛成太後的父親王奉光祖上在漢初大小也是個有功之臣,可是到王奉光這裏早已經家道中落。也是王奉光命中該有場富貴,當宣帝還在民間鬥雞走狗的時侯,就與王奉光相識。

王奉光有個女兒,頗有幾分姿色。但是命不好,據說五次訂婚而五次未婚夫都在成婚前病死,有謠傳說她“命中尅夫”,所以後來一直都嫁不出去。

宣帝繼位以後,不知道是出於幫助老相識解決其女兒的老大難問題,還是想考驗一下自己的命夠不夠硬,竟然將王奉光的女兒招入宮中。

不管是出於什麼原因,區區在下都要批評一下宣帝---堂堂一國之君,怎麼能隨便拿自己的性命開玩笑(簡稱玩命)呢?!

不過結果還好,不知是因為我們的真龍天子劉詢命硬,還是王奉光的女兒命中就該嫁皇帝,總之劉詢寵幸了她之後是平安無事。

雖然據傳能尅夫的這個王姑娘並不怎麼受宣帝寵愛,但是宣帝念在其父是老相識的份上,還是封她為婕妤。

王婕妤雖然並不怎麼受寵,但是正如前所述這是個謹慎老實的女人。她對於自己能夠在宮中有一席之地已經很滿足,所以雖然自己無兒無女又不受寵,卻毫無怨言。

宣帝也正是看中了她這一點,才將她立為掛名皇後撫養皇太子劉奭。被封為皇後以後,她還是很本分,一心隻是照顧太子,並不和後宮的那些寵妃們勾心鬥角。

這個世界上,能如此知足的女人實在不多;而能夠在皇宮這樣的環境中仍然保持如此知足常樂的心態,隻能說這個老實到有點笨的女人是大智若愚吧。

在邛成皇後的精心照顧下,我們的劉奭太子茁壯地成長著。劉詢對這個兒子的教育也是十分上心,先後派丙吉、疏廣、黃霸以及蕭望之等人擔任太子太傅。師資陣容可謂強大。

五鳳元年(前57年)的時侯,年屆十八的劉奭行了成人冠禮(女子成人禮為笄禮)。

看起來一切都很好,老皇帝身體健康,儲君太子已經長大成人,將來最高權力應該能夠平穩過渡。

就像21世紀的時候一個姓金特別喜歡用太陽起名的那個家庭做到的那樣。

可是,對於大漢王朝來說,還有一個問題:宣帝不喜歡太子。

由於皇太子劉奭性格比較柔弱,喜歡儒家經術(其實看看師資名單也能猜出個大概)。

太子劉奭對漢宣帝任用的官員大多為精通律法的人頗有點微詞;加之宣帝又接連處死了蓋饒寬、楊惲、韓延壽等人,很有意見。

於是太子劉奭就趁一次和漢宣帝共同進餐的時候,很不正式地向他爹進言說:“陛下過於依賴刑法,應該多重用儒生。”

雖說宣帝表麵上看來對儒家學說頗為重視,並在甘露三年(前51年)的時候在在石渠閣召開了盛大的儒家經學會議,講論“五經”同異問題,並確定了一些儒家經典的官方承認版本。極大地推進了儒家思想在漢朝的傳播的廣度和力度,也真正確立了儒家思想為各種學說之尊的地位。

然而儒家的東西到底該怎麼用,那些儒生們到底有幾斤幾兩重,宣帝自己心裏有自己的小九九:這些人平時講講課,進進言也還湊活著用;至於真正幹實事的時侯,一邊涼快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