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二十年,八月初二。
明帝身邊大太監張德勝傳聖旨於丞相府,賜婚丞相府十七姐宴之嫿與太子君昭為正妻,九月十四完婚。
聖旨一出,各方嘩然。
前朝爭執不休,丞相已然權傾朝野,宴家姑娘再跟太子聯姻必然不合適,太子孱弱,豈不是要外戚當權?
宴丞相乃是前朝舊臣,今朝新貴尤為不服、擔憂。
後宅更多的則是看熱鬧了,眾人皆知丞相府十五姐,生麗質、才華橫溢、名動京都,有人她才華堪比文君,美貌賽過貂蟬。可這十七姐是誰,卻沒有幾人識得。
後來多方打聽才知道,原來這十七姐是丞相府庶出三房的嫡出大姐。
難怪,難怪大家沒有聽過了。
庶出兒子的女兒,即便是嫡出又怎麼樣呢,還能跟嫡出的一樣教導和揚名麼?且丞相府那樣極重規矩的人家,哪裏能夠讓那種姑娘出來人前。
不過丞相拿了這麼個孫女兒去跟太子聯姻,皇後娘娘竟然同意了,大家有些不理解,在宮中稍稍有些眼線的,就發動了自己的人去打聽了。
但對於丞相府推了這麼個姑娘出來跟太子聯姻,大家卻是理解的,正常人都舍不得十五姐這樣精細的養大的姑娘嫁給一個注定早夭的病秧子。
即便是太子,又怎麼樣呢?
活不活得過當今皇上都不定呢。
出身在好,也要有命享福才是。
她們派出去的人一打聽,就收到了消息,都是太子快不行了,皇後娘娘催著皇上下聖旨給太子娶妻,隻是不想太子斷了子孫而已。
而皇後不想委屈自己兒子,有聽聞丞相府的姑娘素來能生,就要在丞相府的姑娘裏挑一個給太子當太子妃。
這個太子妃據是皇後娘娘自己挑的,並不是丞相給定的。
民間百姓就不知道這裏麵的彎彎繞繞了,他們隻知道太子大婚,怕是又要熱鬧一場了,看熱鬧麼,誰不喜歡。
東宮,南書房。
窗戶旁邊端正的坐著一人,較之常人枯瘦和蒼白的手一手握著毛筆,一手拂袖,全神貫注的寫著字。
那紙上,是一個饒名字,密密麻麻的,不知道寫了多少遍。
在距離書桌不遠的地方,放著一個雕著龍鳳雙飛的熏香爐,香爐鏤空的地方飄出一縷縷濃重的臘梅香。夏日熏香,悶且熱。但除了悶和熱之外,這屋內還有濃烈的藥味兒。即便是這臘梅香味濃鬱,也依舊蓋不住的濃濃的、苦澀的藥味兒。
一個太監輕手輕腳的走進書房,離著太子不遠不近的距離跪下聲音清晰的道:“殿下,宴家已經接了聖旨。”
一聲聽不出情緒的“嗯。”自太子的鼻腔中溢出。
太監在話的時候,太子的頭也沒有抬,筆也沒停,仿佛這是一個好不重要的消息一般。
嗯過一聲之後,太監等了一息,發現自家殿下沒有其他的指示了,就無聲的退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