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下大亂。
晉地古陶(山西平遙),餓殍遍野。
人禍蝗災,肆虐蒼生。
金秋時節,廣袤大地,卻到處都是一片蒼涼。
在古陶城裏的市樓旁,有一處醃漬煮製販賣牛肉的鋪子,鋪子裏冷冷清清,極少有人光顧。
注:(在民國以前的曆朝曆代,經營牛肉生意的商家,是需要得到官家允許的,不管是生牛肉的來源,還是製作過程的每個環節,官家都會嚴格把關。
我華夏文明的發展史,幾乎都是以農耕文明為主導,耕牛作為發展農耕產業的重要工具,宰殺和食用的行為和過程,大多數時候都被官家嚴格監管。
即便是作為以農牧文明為主導的清兵入關的時候,雖對於耕牛其他用途的限製稍有鬆懈,可在雍正年間的時候,卻還是延續了以往的嚴格限禁。
有此些情況的一直延續和災人禍的影響,可想而知牛肉在古代是有多麼的金貴。)
這家熟肉鋪子門口掛著一副四字連句對聯。
上聯是肥而不膩,瘦而不柴。
下聯是口口留香,名譽華夏。
橫批是古陶郭家尚品牛肉。
由於戰火和災的肆擾,普通百姓根本買不起牛肉吃,也就是一些達官貴人鄉紳豪富的富戶,才能吃得起這人間美食珍饈美味。
不過有一個人例外,這個人就是牛賤。
牛賤其實不叫牛賤,牛賤的大名其實是叫朱達昌。
此人從視牛肉為主食,卻是一口豬肉都不吃。
在明末崇禎年間,朱達昌家以養豬為生,朱家在整個古陶縣衙所屬地域,也算是一個康之家,不能是家境殷實吧,最起碼也算是衣食無憂。
那時候的朱達昌,除了草讀春秋,剩下的時間就是牛肉不離口,汾酒穿腸過。
對於自家養的豬的死活,乃是充耳不聞毫不關心。
然而清兵入關以後,吃慣了牛羊肉的建州女真人,卻是稀罕起了這豬肉的肥美鹹香,於是,朱家的豬圈在一夜之間便隻剩下了豬糞。
從此,朱家的家境便是一落千丈,最好的時候也隻是落得個三餐溫飽。
對於家裏一夜之間的暴窮,朱達昌一點都不在乎,因為其實一點都不願意讀書的朱達昌,終於是聽不到家裏人催他讀書的煩躁之聲了。
現在的朱家家徒四壁,將就著溫飽已經是十分費力,哪還有那餘錢供朱達昌的學雜費用,對於此事,朱達昌的家母常常是痛哭流涕,而此時的朱達昌卻是整日的喜笑顏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