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十(1 / 2)

(四十一)延熙二十年並非景耀元年

第一百十二回救壽春於詮死節、取長安伯約鏖兵。本回中,作者提到“時蜀漢延熙二十年,改為景耀元年。”這裏出現了常識性錯誤。

蜀漢後主劉禪自公元223年五月登基做皇帝,在位期間一共有四個年號,即建興共十五年(公元223年—公元237年),延熙共二十年(公元238年—公元257年),景耀共六年(公元258年—公元263年),炎興一年(公元263年八月起)。

實際上,公元263年前幾個月是景耀六年,後幾個月是炎興元年,景耀六年八月改為炎興元年,景耀六年沒有存在一年時間,炎興元年也沒有存在一年時間,因為炎興元年十一月蜀漢就滅亡了。所以,也可以籠統的說景耀六年和炎興元年是同一年。

而蜀漢延熙二十年是公元257年,而景耀元年是公元258年,並不是同一年。書中說延熙二十年改為景耀元年顯然是錯的。應該是延熙二十一年改為景耀元年才對,或者說延熙二十年改第二年為景耀元年!

(四十二)神奇的“左右”

鄧艾偷度陰平,命鄧忠率五千精兵開路,自己領三萬魏軍,各帶幹糧繩索進發。“約行百餘裏,選下三千兵,就彼紮寨,又行百餘裏,又選三千兵下寨。是年十月自陰平進兵,至於巔崖峻穀之中,凡二十於日,行七百餘裏,皆是無人之地。”(第一百一十七回)

鄧艾從陰平小路進兵,想繞開劍閣關(劍閣關薑維鎮守)偷襲成都。前後走了七百裏,都是杳無人煙,過了摩天嶺,先看到了諸葛亮立的石碑,石碑上刻的字預測有人會偷越摩天嶺。接著又看到了一座大空寨。“左右告曰:''聞武侯在日,曾撥一千兵守此險隘。今蜀主劉禪廢之。''(鄧)艾嗟呀不已……”

不知讀者對這個“左右”有沒有覺得很神奇?作者寫這段的意思無非是為了表達諸葛亮神機妙算,早做好了防守安排,隻是劉禪擅作主張,撤了防守,從而導致魏兵可以長驅直入。但通過“左右”的口裏描述出來實在不妥當。

撤防是劉禪做的,什麼時候做的?可能蜀軍裏很多人都不會清楚,或者說原先有沒有這個防務,很多蜀軍將領可能都不清楚,當然魏軍更不可能知道,而鄧艾身邊的這個“左右”是怎樣知道的?

但是不通過所謂的“左右”之口說出遺留“大空寨”的原因來,怎樣能提現諸葛亮的未卜先知呢?最好的處理方法是結合石碑題刻和“大空寨”的情形,由鄧艾自己分析出來!

(四十三)諸葛瞻輸得窩囊

鄧艾從陰平小路進軍,先占領了江油城,然後將軍馬彙集江油,直逼綿竹,後主命諸葛亮之子諸葛瞻領兵抵抗。諸葛瞻領軍七萬,命子諸葛尚為先鋒,到綿竹抵抗鄧艾。

按書中描述,諸葛瞻到綿竹,前後和鄧艾打了四仗。

第一仗,諸葛瞻利用父親孔明的木刻遺像,嚇退鄧艾部下師纂及鄧艾之子鄧忠,蜀軍乘機掩殺,魏軍大敗,諸葛瞻勝!

第二仗,師纂、鄧忠引一萬兵再戰,諸葛尚單槍匹馬殺退兩人,“諸葛瞻指揮兩掖兵衝出,直撞入魏陣中,左衝右突,往來殺有數十番,魏兵大敗,死者不知其數。”(第一百一十七回)魏軍總得損失一萬人左右(鄧艾語:兩番殺吾萬餘人馬),諸葛瞻再勝。

第三仗,鄧艾命“”天水太守王頎、隴西太守牽弘,伏兩軍於後,艾自引兵而來。”“瞻大怒,即引兵出,徑殺入魏陣中。鄧艾敗走,瞻隨後掩殺將來。忽然伏兵殺出,蜀兵大敗,退入綿竹。艾令圍之,於是一齊呐喊,將綿竹圍的鐵桶相似。”這一仗諸葛瞻不但失敗,連綿竹城也被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