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是我最喜歡的一本,將它改為白話縮減版的初衷源於有次和八歲兒子一起看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觀看過程中,兒子不太懂,一直問東問西,我也不厭其煩的解說,兒子倒也看得津津有味。

兩集結束後,兒子意猶未盡,要接著我講後麵的情節,我拿出《三國演義》要他自己看,他看了幾段就說,很多字不認識,很多意思不了解,不願看,依然要我講解。我盡量用現代的話語講了一段,兒子聽得更為出神,我突然靈光一閃,如果有一部現代白話語言的《三國演義》,不是可以解決讓小朋友閱讀的問題麼?於是萌發了將《三國演義》改寫成現代白話文的想法。

《三國演義》實際上屬於一部通俗,但作者畢竟是元末明初的人,遣詞用句略帶文言氣息,其中的保留了一些“表章、檄文、辭賦”,也有作者自己的一些詩詞,因此,沒有文言功底的人閱讀較為困難,這也是小朋友難以閱讀的原因。

自明清出現後,我們中國流傳這一句俗語——“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這句話好像是金聖歎說的)。為什麼這樣說?因為水滸講的義氣相投,把造反殺人當氣概、把打家竊舍為英雄,年輕人血氣方剛,難免有樣學樣。所以盡量讓他們少看。而三國主要講聰明、智慧、謀略,正對“老年人”(以前人的壽命短,四十以上的青中年人就可以稱為老年人了)胃口,老年人想法多了,對社會的統治是有危害的。當然,時光進入了現代社會,也就不存在這些所謂的禁忌了。

看了《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三國演義》取材於東漢末年和魏、蜀、吳三國的曆史,從東漢靈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黃巾起義開始,一直描述到晉武帝太康元年(也就是吳國孫皓天紀四年,即公元280年)吳國滅亡為止,差不多一百年時間,時間久,人物多,涉及的曆史事件自然也就很多,因此,本人在修改時從以下方麵做了一些適當的調整。

一是字數方麵做了減少,《三國演義》原著字數有七十萬,本人減少到三十萬。

二是語言方麵,盡量避免文言文詞,比如“吾”“汝”“何”“之”“故”“安”“非”“乃”“也”“此“必””“否”“曰”“以”“且”“言”等都用現代詞語“我““你“怎麼””“的”“所以”“怎樣”“不是”“是”“這”“一定”“不、不是”“說”“來”“說話”來代替。但是成語維持了原狀,在修改中也增加了一些成語。

三是敘述的方法上,增加了說話人的神色,場景,環境,增加了部分人物動作描寫。

最後,本人主要是從情節方麵著手,刪繁就簡,《三國演義》涉及人物多達1170個,有些人物完全不必要出現,很多軼聞出現的目的純粹是增加趣味而已。比如“裸衣罵曹”“於吉求雨”“劉安割肉”等既有封建迷信思維,更屬糟粕。原著素材太多,情節敘述就顯得幹枯無肉。看書的人沒有很好的記憶力的話,很難理出頭緒。

有些明顯的錯誤情節進行了更改,使情節發展更有邏輯性,主體更連貫,沒有混亂嘈雜的感覺。比如“溫侯”是呂布再誅殺董卓後的封爵、“丞相”是曹操在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才撤三公恢複丞相的,原著都在之前就出現了。當然可以虛構也是可以理解。但出現“工部侍郎王子服”(第二十二回)、“戶部尚書鄧芝”(第八十五回)這樣的官職就是不應該出現的,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的稱呼是隋唐以後才出現的,後漢三國時期是萬萬沒有的。

原著中很多情節是為了故事發展而寫的,其實經不得推敲,比如關羽過五關斬六將。守五關將領都是自己出來送死,隻要任何一關將領守住關口不出來,關羽能長翅膀飛過關去?

再如,“衣帶詔”是伏皇後父親伏完當麵向獻帝提出的,“衣帶詔”目的是怕獻帝身邊曹操耳目,那麼問題來了,伏完可以當麵向獻帝建議,就不怕曹操耳目聽見?諸類此類,還有很多(具體可參看本人附錄《三國演義挑刺》)。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三國演義》的成書過程是漫長的,它實際是集體提供藍本、由羅貫中總結綜合完成的。這個過程包括晉朝史學家陳壽的《三國誌》,南朝裴鬆之為《三國誌》作注,東晉習鑿齒的《漢晉春秋》,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記載的三國名人軼事,北宋司馬光的《資治通鑒》裏的三國記載,宋元時期民間藝人口口相傳的三國故事,元初的話本《三分事略》,其他的元雜劇等等,作者羅貫中就是在上述史書、雜記、平話、戲曲的基礎上綜合加工完成的,經過清朝初期毛綸、毛宗崗父子的重新修訂,形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三國演義》廣泛流傳的一百二十回成書。可見,對它的改動不是不恭敬地表現,而是一種需要。

盡管本書情節基本在原著的框架內,但內容和形式有較大修改,為和原著《三國演義》相區別,故名《三國風雲》。

是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