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幼年朱棣在奉天殿出言阻止一根平凡無奇的木棍上的尖刺傷害大哥的時候,他絕不會想到多年以後他變成了那些曾經令他深惡痛絕的尖刺中的一根,燕王府和奉天殿勢不兩立,他與兄弟自相殘殺。
洪武三年,一個夏季四月的早晨,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冊封諸皇子為王,詔天下曰:“朕惟帝王之子居嫡長者必正儲位,其諸子當封以王爵,分茅胙土,以藩屏國家。朕今有子十人,即位之初已立長子標為皇太子,諸子封本待報賞功臣之後,然尊卑之分所宜早定,乃以四月七日封第二子樉為秦王、第三子棡為晉王、第四子棣為燕王、第五子橚為吳王、第六子楨為楚王、第七子榑為齊王、第八子梓為潭王、第九子杞為趙王、第十子檀為魯王,從孫守謙為靖江王。皆授以冊寶,設置相傅官屬,及諸禮儀已有定製。於戲!奉天平亂,實為生民;法古建邦,用臻至治!故茲詔示,鹹使聞知。”①
封王大典之後,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莊嚴肅穆地坐在象征著至高無上皇權的寶座上,金碧輝煌的龍椅和描龍繡鳳的長袍玉帶襯托出他的帝王之氣,同時,它們的華貴也在帝王的雄姿英發和氣宇軒昂中得以彰顯。
朱元璋一隻手臂搭在金光燦燦的雕龍扶手上,另一隻手拿著一根長棍,上麵滿是尖刺。他看了一眼那些不懷好意的尖刺,輕蔑地轉過頭去,仿佛它們的敵意隻是自取其辱。他注視著太子,決心把這種堅定的信念傳遞給他。
“太子,今日你的弟弟們都被冊封為藩王,幾年以後他們將離開京城到各自的封地去,你可知朕為何做此安排啊?”
朱元璋唇邊泛起微微笑意,表明他對自己的安排稱心如意。然而,他的眼睛裏卻毫不配合地射出嚴厲的目光,其中飽含他的用心良苦——太子朱標如果不能領會他的意圖,勢必讓他大失所望。
太子朱標立於台階之下從容淡定,仿佛浪濤洶湧的海麵上波瀾不驚的小舟,緊張和局促毫無容身之處,他回饋父親的考問和表情以絕對的謙卑和沉著。
“父皇,藩王手握兵權,鎮守一方自是為了保證大明的太平和百姓的安居。”
“嗯!”朱元璋從未對立朱標為太子動過一絲疑慮,雖然太子沒有從他身上繼承徹底的果決和分寸適度的無情,但他承認太子遇事處之泰然,坐懷不亂的秉性是一位守江山的接班人的寶貴品質。
“太子隻知其一,不知其二。”
“兒臣愚鈍,謹聽父皇教誨。”
“我朝英雄輩出,守邊的人難道還沒有嗎?徐達、馮勝、沐英哪一個不可以替朕分憂?”
“父皇說的是。”朱標當即明白父親的用意,盡管他與父親的想法不同,但未加以言明,因為他深知聆聽長輩教誨的時候不可誇強道會,自以為是。
“拿去!”朱元璋猝不及防把那根滿是尖刺的長棍推到朱標麵前。
“大哥,不要拿!你的手會被刺破的!”躲在短屏後麵的四皇子燕王朱棣探出頭來驚叫。
朱棣時年十歲,長相清秀,身材修長,在剛剛結束的冊封藩王的大典上被封為燕王。
受累於冗長乏味的冊封陳詞,他躲到奉天殿裏尋找獨特的樂趣,全然不知自己將會離開京城,與父母和兄弟分離。他唯一知道的是,典禮之後別人開始稱他為“燕王殿下”。
朱棣和朱標感情深厚。朱標長朱棣五歲,不僅教他讀書寫字,還教他騎馬射箭,甚至連吃飯穿衣也沒少操心,為此他贏得了弟弟的心。在朱棣眼裏不僅長兄如父,更勝於父親,當父皇命令大哥握住一根帶刺木棍,他毅然決然挺身而出。
朱標本來毫無抗拒,習慣於對父皇奉命唯謹,即使受到傷害也在所不惜。然而,他準備接過棍子的右手在聽到朱棣的叫聲後立即縮回,出於本能以先下手為強的方式護住弟弟。
“四弟,你躲在那裏做什麼,趕緊出來向父皇請安!”朱標從未有過的嚴厲責備讓朱棣意外,因為未能領會大哥保護他免受父皇的責罰的意圖,他的委屈湧上心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