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評替袁譚分析得很清楚實際上無論曹操還是袁尚,對於他們而言都是敵人。
如果袁譚在這個節骨眼上追著袁尚窮追猛打,等袁尚回到鄴城的時候,要麼鄴城已經落入曹操之手,要麼袁尚無力鎮守鄴城,被曹操輕而易舉擊敗。
無論是鄴城直接落入曹操之手,還是袁尚被曹操輕易擊敗,之後袁譚都必將麵對沒有損失的二十萬曹軍。
到那個時候,他袁譚不過是步袁尚的後塵,他們兄弟倆陸續滅亡罷了。
若是任由袁尚保全兵力,回鄴城以守城之勢,與曹軍拚個你死我活,那麼到頭來無論是曹軍勝了還是袁軍獲勝,他袁譚都能從中獲利。
再不濟,他也能保全自己,韜光養晦靜待時變。
不得不,從袁譚的立場上來看,他這麼做非但沒錯,而且簡直是對極了。
不過他這樣做,結果就是曹操本想著兵貴神速以最快速度,趁袁尚回援之前攻打空虛的鄴城這一計劃完全破產。
果不其然,曹軍與袁軍再度形成對峙狀態。
所幸黎陽還在自家人手裏,曹操進駐黎陽,開始整頓兵馬。
因為先前袁譚已經好要歸順曹操聯手抗擊袁尚,曹操見袁譚出爾反爾,氣得捶足頓胸,當場召集謀士,商議對策。
——
今日的議事廳堂比以往都要擁擠,但卻不熱鬧。
原因無他,作為主心骨的曹操正在氣頭上,眾人自然似乎各個繃著臉,不敢胡言亂語。
“袁譚豎子!言而無信!戲弄我二十萬大軍!讓我助他金蟬脫殼!”
曹操氣得直跺腳,話的全程都在用冷冽的目光盯著辛毗。
至於原因,在座的各位都很清楚。
當初真是辛毗為袁譚做信使,向曹操建議渡河北上,向鄴城用兵。
好袁尚若是不回援,則曹操攻取鄴城再救平原,若是袁尚回援,則袁譚率軍追擊之,拖延其回援速度。
結果袁譚完全違背了當初的約定,狐假虎威地借助曹軍拜托了被圍的困境,卻不肯出兵追擊袁尚。
這致使曹軍的處境變得相當尷尬。
退,二十萬大軍渡河折騰一趟不容易,都到了黎陽,一無所獲兩手空空就這麼撤走,實在是不過去。
不退,袁尚如今在鄴城之內嚴陣以待,若是曹操就這麼攻過去,無異於再次重蹈覆轍。
辛毗也是一臉尷尬忐忑地垂著頭,根本不敢麵對曹操那幾乎要把他給生吞活剝的凶惡眼神。
他倒是想解釋幾句,其實他此刻對袁譚的恨意,比起曹操來毫不遜色,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要知道,他辛毗作為袁譚的使臣,奉命來聯曹抗袁尚,可他如今還在曹營,袁譚就公然違背約定,這等同於把辛毗給完全賣了,一點兒也不擔心曹操會一怒之下殺了辛毗泄憤。
也就是,袁譚為了保全自己,已經不在乎他辛毗的死活,這讓辛毗如何能不怒?
隻不過辛毗氣歸氣,卻拿袁譚一點兒辦法也沒有,更是想不出對策應對曹操的怒火,隻能裝死。
好在曹操即使在盛怒之下,仍然沒有失去理智,他也知道這事錯完全不在辛毗,況且辛毗早就已經正式歸順朝廷,成為他帳下的謀臣,他也隻得壓下火氣,向眾謀士垂詢對策。
“諸位不妨,為今之計,該如何是好?是戰?是退?”
曹操內心糾結了半,最後還是要集思廣益,聽一聽謀臣們的意見。
謀臣們也意識到這個問題相當棘手,彼此幹巴巴地對望了許久後,一時之間,竟無一人出聲。
見沒人出聲,曹操隻能自己點名。
“公達啊,你且先看!”
被點到名字,荀攸雖然還沒思索到合適的對策,也別無他法。
他想了一會兒,開口道:“主公,在下有一計策,不知可不可行。”
聞言曹操頓時大喜,趕忙道:“公達不妨先出來讓諸位都聽聽!”
“喏!”
荀攸微微拱手作揖,道:“主公,我們的目的是趁袁氏兄弟內鬥,將敵人逐個擊破,既然袁譚背信棄義,出爾反爾,屬下建議不如改變方針,棄袁譚而聯合袁尚,如此一來,隻要袁尚同意與主公聯合,主公便可出手攻打袁譚,順手接收青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