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州城頭,吳曦身著一襲金甲,頭戴衝天冠,腰挎一把七星寶刀,顯得威風凜凜。
他看著巴州城外密密麻麻的宋兵,臉上沒有絲毫恐懼,反而嘴角上翹,露出幾分嘲諷之色來。
七年之前,韓侂胄部署北伐時,吳曦身為川中主將,早已私通金國,圖謀叛變割據。待到宋國出兵伐金,完顏綱指令吳曦在金兵臨江時按兵不動,使金軍東下無西顧之憂,因此密許吳曦作蜀王。
後來宋軍因此戰敗,但幸得金國南北分裂,完顏綱無暇南侵,反而先與宋國議和。當時議和之時,完顏綱與宋國達成了若幹條件,其中一條就是,宋國不得攻打吳曦。
完顏綱敗亡之後,宋國立刻派兵攻打蜀中。因為吳曦在蜀中不得人心,麾下將士士氣低落,一度陷入危局。但韓侂胄求戰心切,攻蜀之時還派了十萬大軍北上,結果幾乎全軍覆沒。宋國當時上下驚懼,哪裏還有心思繼續攻蜀,吳曦也就因此得以苟延殘喘。
之後史彌遠作為特使訪金,達成議和,這些已不必贅述。
議和之時,吳曦潛了門客趕至開封求見完顏康,稱願意獻上蜀中,隻求新朝依舊封其為蜀王。因為當時議和條款已成,完顏康一來不願因為區區一個吳曦而反口修改條款,二來不願封吳曦為王,便拒絕了吳曦的請求。
吳曦無奈之下,隻得自去蜀王之位,上表向臨安請罪,並暗中遣人送了重金與史彌遠。
宋國朝議時,眾多文武多要起兵攻蜀,但被史彌遠力勸。史彌遠以國家新敗、軍心不穩為由,勸趙擴暫緩攻蜀。
因為史彌遠出使金國議和成功,在朝中權威正盛,他的建議最終得到了趙擴的采納,接受了吳曦的請罪。
吳曦深知其必然不容於宋國,被收拾隻是早晚的事。他多次派出門客前往金國,不斷降低自己的要求,直到最後表示願意無條件獻上蜀中,隻求保留家財妻子。
在革新貳年冬,完顏康暗中接受了吳曦的無條件投降,密令其按兵不動。
革新四年驚蟄時分,蜀中迎來了五千吐蕃騎士。
吳曦接見了這五千吐蕃騎士後,立刻再舉反旗,自號蜀王!
臨安震怒,立刻調兵遣將,西進攻蜀。
在原本的時空當中,吳曦不得人心,早已被部下聯手誅殺。這個時空當中,因為種種因素,吳曦得以存活。這幾年來,他聽取了金國的意見,在蜀中輕徭薄賦,對部下兵將頗為優待。
宋國因為史彌遠上台,導致民不聊生。
一來一去,蜀中軍民,思宋反吳者越來越少。
宋國盡起二十萬大軍,分南北兩路齊頭並進。北線以畢再遇為主帥,領兵十萬主攻巴州。鄧友龍率十萬大軍走南線,主攻瀘州、重慶。
蜀中現在共有六萬兵將,除去成都府的鎮守部隊之外,大部分軍力分布在瀘州、重慶、巴州三地。
瀘州、重慶兩地早有大將駐軍,吳曦親率兩萬蜀軍和五千吐蕃騎兵出成都,到巴州坐鎮指揮。
巴州城外,畢再遇坐於馬上,環城而走,觀察著巴州城防狀況。
畢再遇容貌魁偉,武藝超群,善於馭兵。他常年領軍與金國交戰,曾屢立戰功,算是宋國碩果僅存的名將。三年前伐金慘敗那一戰,至今宋國朝中依舊有人議論,當時若是畢再遇領軍,隻怕結果截然不同。
畢再遇已年過花甲,依舊被趙擴任命為左驍衛上將軍、保康軍承宣使,統領北線十萬大軍。南北兩路大軍如果彙合,南路大軍都要受畢再遇節製。他受命之後,立刻派出細作潛伏於蜀中,刺探情報。
五千吐蕃騎兵入蜀,聲勢非小,瞞不過宋國細作。五日之前,畢再遇就得到細作回報。在畢再遇想來,這五千騎兵,想必是吳曦花了重金從吐蕃請來的。
畢再遇平生出戰無數,與金國、西夏數十次交手,都是勝多敗少。
區區五千客軍,還是吐蕃騎兵,又有何懼!
旁人不知,畢再遇卻是知曉,這吐蕃騎兵下高原後,一身戰力可是要打上不少折扣的。
畢再遇環繞巴州一圈,見其城牆厚實,城防嚴密,顯然急切難下。他不忙率軍攻城,反而下令紮好營寨,準備徐徐圖之。
吳曦見宋軍繞城一周,就收兵安營,不由在城上放聲大笑起來:“宋將膽怯,不敢攻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