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幻文學(或稱奇幻小說)之中的“奇幻”一詞,是由英文的“fantasy”翻譯而來。此一譯名之固定,乃由台灣奇幻文化藝術基金會的負責人朱學恒,於1992年在台灣的老牌電玩月刊雜誌《軟件世界》(已於2005年底第200期時休刊,後以季刊方式於2006年夏季時複刊)中,開設為期共一年半的“奇幻圖書館”(Fantasy Library)專欄時固定下來,並沿用至今成為通用譯名。
在文學中,奇幻小說這種小說形式包括了長篇小說、短篇小說、角色扮演遊戲和電影,依文化背景可區分為東方奇幻小說與西方奇幻小說,故事結構多半以神話與宗教以及古老傳說為設定,因而具有其獨特之世界觀。奇幻小說的故事或者發生在與現實世界規律相左的“第二世界”中,或者是在現實地球中加入超自然因素。奇幻小說這種題材與科幻小說與恐怖小說既有聯係,又有不同。這三種體裁起重要作用的都是幻想成分,都以現實為基礎或者推測現實曾經怎樣、應當怎樣。奇幻小說的特點是大膽的想象和探索。
奇幻小說與科幻小說不同之處在於之背通常較偏向非百分之百理性或是不可預測的世界結構上(內容多有魔法、劍、神、惡魔、先知),以時間序區分,奇幻小說較偏向過去也就是曆史中尋求背景依據或是相似,而科幻小說則會偏向現有科技的延續,強化及加強想象。
奇幻曆史:
奇幻小說有著悠久而卓越的曆史,其源頭可上溯至希臘神話和羅馬神話(特別是荷馬的《奧德賽》)、北歐神話(日耳曼神話)史詩如《貝奧武夫》。現存西洋文學中最早的作品是約紀元前兩千五百年蘇美文明的《吉爾迦美什》(Gilgamesh)史詩,世上首部偉大的英雄傳奇,記述吉爾迦美什痛失好友安奇度(Enkidu),繼而以武士之姿,出發探求生死真諦的永恒旅程。這個追求永生的主題,以及其中林總諸神的出現,在都是奇幻元素的忠實體現。
而中世紀騎士文學與近現代哥特文學的廣泛傳播,為奇幻文學的興起打下了堅實基礎。亞瑟王傳說為當代奇幻小說提供了另一重要題材,魔法師梅林、圓桌騎士、馬術、浪漫卻輪廓鮮明的道德問題,在眾多作者筆下呈現紛然不同的麵貌。
在19世紀和20世紀初,許多奇幻小說與科幻小說發表在相同的雜誌上(通常也是相同的作者)。在20世紀中葉,J?R?R?托爾金的《哈比人曆險記》和《魔戒》、C?S?路易斯的《納尼亞年代記》、娥蘇拉?勒瑰恩的《地海》係列獲得了巨大的聲望,奇幻小說寫作獲得了重生,之後的作品多模仿這些成功的作品,從神話、史詩和中世紀浪漫文學中借鑒了許多成分。
這些奇幻小說使龍與地下城這類的角色扮演遊戲誕生,而遊戲又反過來產生了更多的小說。遊戲公司發行以它們自己的虛構遊戲世界為背景的奇幻小說如龍槍編年史、被遺忘的國度和機甲戰士等係列名著。
奇幻要素:
和其他的小說類別一樣,所謂的奇幻小說也許隻是書商的一種上架策略,未必有一個清晰的定義可以不讓某小說不被預期地踢出或被劃歸這個類別。也就是說,有很大的模糊地帶。
一個清晰的指標可以讓你知道一篇小說可能更接近或是遠離這個類別,那就是所謂“約定俗成的要素”。當讀者反覆看到這些要素時,會越來越傾向於認為它屬於這個類別,而不管學院派如何進行批判或挑剔、或是作者自己對於被劃歸這個類別具有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