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 送英靈歸鄉(1 / 2)

鼎山,九層界,淩仙閣。

這裏位於古國的地理上的中心位置,被玉龍、常陰、咎霧三道大山脈圍起來的盆地中心凸起的一座山峰。山被道標的創始者們用截界錯開隔成九部分,凡人幾乎無法靠近,少量大誌者也隻能叩於山腳,而此處已是雲深如海。見山的術者憑幾之力能走至第一部分,越往上越難,越需要高深的術式、術力、精氣、解道的修為,到了頂峰已是整個神州道間數得上名的高手了。

隻是九層界上,還有臨仙閣。

神州道上隻有十三個人能位於其上。

十二位朝聞道,已至夕死境界的、承起十二個不同的神州的道首稱號的道士。以及一位……

此刻已是子時,清幽的月光在閣外悠蕩,不時傳來的清竹為高風掠過而起的洋洋灑灑之聲,在這片高達數千米的高空,離地而存的鬆竹自然都不是什麼凡物,這片圍著閣樓的清竹便是百年結一寸,千年方長成的翠玉滴,其竹身能做道簡,刻畫大能的感悟,竹葉能入藥,清神窺道,竹下修行可了悟、竹遭可辟萬邪,對阻隔天外心魔有十分有效的能耐,對凡人而言也有強身健體,甚至提升微末道感的功效,因而在人間每一株竹苗都以千萬法幣記,卻也無人出售,有價無市。

閣樓頂上有一顆無比圓潤的球玉,隨著月光的悠蕩正緩然吐息,周遭數尺內凝聚了濃烈數倍的月光,揮之不散,在夜裏明亮的幾裏外都能看見——當然,限於術士。感知力強一點的、或是擁有曉天瞳這等層次的道目的人更能看出球玉裏有狸獸吐息的影子。

閣樓有十五層,每層從外邊看也不過三米高,但若踏入便會完全發現內裏完全是另一模樣。達到夕死層次的大能都掌握了象天法地之巧,須彌藏芥子、袖裏換乾坤不過是等閑之功,因而這閣早被他們改的無法測度,好在建閣者們有遠見,定了各層無法互擾的法則,又合著刻下道痕將各層隔開,否則道首們的法則相互幹渉,對周邊的大道產生影響後果可是十分嚴重的。

隻是也有例外,最頂層從外看上去是四米高,而進了內裏,也確是四米高,不差分毫。因為這層是道首們聚會之處,更是先輩們靈位所居之地。

靈位前,一位穿著灰色古袍的男子雙手奉燭香,彎身拱手三次,又雙膝跪地,敬拜三次,起身將燭香置入靈位前的香爐上。他處於背著月光的位置,所以麵貌隱於暗處,有些模糊。雖著古袍,卻無戴冠,黑發剛好及肩,額前發絲兩分。長袍掩去他的身形,但從雙肩輪廓可看出,這名男子是較為瘦削的。

進香後,男子垂手而立,頭也微低著,陷入了沉思。月光照在他的袍後,袍上竹影參差,無風自搖。一切似乎寂了下來,隻有香灰燃了許久後嗒落的輕聲。

“啪!”一聲清脆的響指聲自門外傳來,一個帶著輕佻氣味的聲音緊隨於其後:“多年未出山,前幾日剛見了頭兒的召集令便來湊熱鬧了,怎麼隻見你在靈堂呢?”

男子轉了半個身子,手負在身後,月光下卻仍有八成麵龐隱於黑暗,隻能見著左眉是一小點臥蠶:“李言直,你不自舊元坍塌後便一直在南疆麼,倒也沒想到你會聽道尊的詔令。”

李言直聞言嗤笑了聲,抓了抓上身風衣的衣領,將腦後一束長發甩了甩:“參天悟道數百年,有些倦了,命數有長著呢,倒也不如出來這世間繁華走一遭。不過這世間變化確是滄海桑田啊。”他又打了個響指,指尖剛好對著男子:“王策,這柱香,給誰的?”

“遼東的一位將軍。”王策淡淡道,身子又埋入了黑暗。

“將軍?遼東?”李言直聞言來了興趣,莫說是將軍,便是元帥、帝皇薨崩,除了那位王策之前陪侍的人外,這世間又有多少人幾人值得王策駐足,低頭呢?怕是不足三人吧。悟道之人多長壽,且是常人無法想象的長壽,生死之事已是人生等閑,熟視無睹了。“死生亦大矣”不過是人間俗子的感慨,“朝聞道,夕可死”才是他們這群天巔之人的隨語。